这是我看得第一本关于医生的书,这本书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归类,因为它似乎是介于医生和心理的书,一方面很大篇幅讲了 关于医生的工作,一方面又作为一个患者有很多的心理描写。
我很惊讶的是,保罗作为一个顶尖的神经外科医生,作为一个在医疗事业上付出近10年时间的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一种强大的热爱和归属感。就本身他这种巨大的热爱,也能把人吸引过去,让人去看到他的努力和付出。
在人生马上走到巅峰的时刻 患上癌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保罗身上。愤怒,无奈,放弃,接受,这一系列发生在其他病人身上的过程,他也都一一经历了。并且很多时候,似乎也在尽可能的同时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去解释问题。这本身就是很奇特的组合,相互交织出的心理情境,保罗也尽可能的描述了出来。
医生需要巨大的同理心去体察病人的苦痛,但同时也需要巨大的理性,让自己去做尽可能理性的判断。医生需要面对很多人的死亡,需要面临巨大的绝望,去面临巨大命运下的无可奈何,同时医生也能目睹生命的狂喜,用自己的能力去拯救别人的人生。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觉得医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工作,对我来说,医生只是一个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职业而已。可是现在我知道,我成为不了一个出色的医生,因为这个职业要面对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是需要很顽强的心脏的。
保罗描述解剖的语句,当刀子划开背部,一层层的剥开,表皮,脂肪,血管,看到身体内排布的器官。这样的场面只要稍加想象就会令我战栗。这让我回归本质的去看待人,因为我们本质是个动物,我们和动物的生存逻辑几乎是一致的,我们被放到手术台或者解剖台的时候也只不过就是一个器官组合。
医生做手术,划开同类,看到和自己相同的生命组织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波澜。
陈丹青说,人死了就是死了,像条狗一样。
另外有一条也是:保罗直到36岁才读完书。一方面我是很羡慕的,我觉得能有这个资格念到36岁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是一个家庭的支持,也是意念的一个支持。我时常想,我又没有后悔过,自己不去考研,有些后悔吧,但是如果再放到那个情境下,我估计也不会考,或者会去想更多的办法,去找到自己读书的机会吧。
说到底,我始终没有走出父母的关系,能够一直被支持,被无条件的爱是多么幸福,虽然我并不觉得自己缺少爱,但是心底或许觉得父母如果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或许我的人生也会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