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舌尖3,伤心的我今晚吃不下饭了......

近几年也被安利了不少的国产纪录片,多以风光和人文民俗类型为主。

而《舌尖上的中国》(下面简称“舌尖”)系列纪录片的出现,让不少观众对央视爸爸的印象改变了不少。

在主题宣传和现实记录的重围中,“舌尖”讲述的风味与人情仿若一阵清流。

它在b站上,也一度成为大伙的“年度下饭神剧”。


2012年,纪录片“舌尖”的突然走红,引起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高度关注。

它的出现,也对于央视纪录片在国内的推广程度提升了N个台阶。

不少国内外的观众看完节目后还专程跑到感兴趣的地方,“寻味”剧中美食,“品味”中华文化


第一部的“舌尖”,在豆瓣上取得了9.3分。

然后第二部,虽然只有8.4分,与第一部还是可以比肩的。

到了第三部的“舌尖”,豆瓣评分大跳水,截止发稿前,只有可怜巴巴的4.8分。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既然换了导演,我们就忘了“舌尖”这个ip,应当以新的目光去审视“舌尖3”所探究的节目模式。


从南到北,从古至今,只为一口锅


看完第一集的朋友,都感觉自己被强行安利了一口锅

就选题上,介绍“厨具”的变化与发展,这个选题一点毛病都没有。

想要吃到美食,就必须知道美食是用什么工具炮制而成。

此处聚焦的不是材料、配料和煮法,而是炊具、厨具。


尤其是“七灶孔”这个选材,更加让我感悟到中国人在制作美食过程中,“就地取材”的无穷智慧。

当然这一集的素材,也和第四集的选题“宴”存在了“景情交融”、“相互呼应”的地方。

就有点像是写作文时,素材与素材之间的“心照不宣”。

第四集主要是介绍“宴”与食物,而第一集中“七灶孔”的使用,也是为了“宴席”的顺利。


能被“舌尖”选为素材,就好比妃子被皇上翻牌宠幸一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情。

透过这种大众且免费的传播的模式,可以打开自身的知名度和普及度

期间,最值得欢天喜地、捧腹大笑的,莫过于“花打四门”的失传与复兴的故事。


想知道,真正唤醒“花打四门”这个技艺的,到底是舌尖的节目组,还是他的徒弟。

故事本身的逻辑,我是真的不想深究了。


不是所有的带货能力,观众都可以接受。

别拿ip说事,当人物故事的体量超过了美食本身的意义,“舌尖3”大概可以改名成“舌尖上的铁锅”、“舌尖上的中医”。

真想去景德镇买个盘子,以表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然没有美器配美食,你们又得说我是一个俗人,没有精神层次的追求。



还想去买章丘买个铁锅,我觉得自己煎黄花鱼难吃,是因为锅不够深。

这个坑,真是挖大了,挖深了。


“舌尖3”的选材真是无所不至,“三无”口红的出现,令许多观众难以让人信服。

本以为中药口红,会是一个爆点,毕竟现在的口红化学物质太多了,舔多了对身体不好。


而中药口红走的“佛系养生路线”,未必能像卖了一辈子“稀豆粉”的木翠一样,被大众欣然接受。

节目主打的亮点与观众的G点,难以谋和的时候,就是考验节目组智慧的时候。

你要另辟蹊径,还是自掘坟墓,有时候,他们是一条路。


空山无食,食得其反,何以觅食

看过“舌尖”的朋友,都把它当成下饭剧。

然而美食纪录片游离在美食之外,没有了初心,却染上个人烙印,大众何以全盘接受?


在介绍藕的这一块,其实切入的角度挺好的,说的是采藕的过程。

既然要介绍美食嘛,必然得说一说它的采摘过程,这样才生动、有趣。

其中还涉及到了中国人民的劳作方式,知道有“南稻北麦”,却不知还有一个“藕”,也算是知识的扫盲了。



食材被借喻着人们对心中所期待的美好,也算是一种升华与点题


只是,故事听多了,意义感受多了,美食的镜头就像“狼来了”一般。

听一个完整的故事,换得两三食物的镜头——冇瘾





明明是两个“藕”的故事,中间却偏偏“离经叛道”的说一下“清沟鱼”的故事。

是不是在水中的故事没说完,就不能把“藕”的故事讲完整。


“全藕宴”这一部分,也让我们看到了久违的“食物制作”镜头。



只是一个大全景后的特写,就有点儿差强人意了。


食物拍糊难道是为了赋予观众更美好的想象力?



前景的运用或许是为了展示拍摄技艺的高超?



主体食物的不对焦,是对了突出美食的周边。而非美食的本体?




连借口都帮忙“舌尖3”想好了,我也是用心良苦。

看一部剧,也是不容易。

从物到人,聚焦冷暖,感动中国

如果在介绍美食的过程中,可以感动到你,让你流泪,是不是就不枉此行了呢?

我们都知道,在电影界,票房卖的好四大类型之一,除了情怀,除了白日梦,除了重工业,就剩一个“失恋”与“分手”。

“舌尖3”的萌点,大概是想延续“乡愁”的泪点,说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看,今天“扣扣 舌尖上的中国”,不就上了热搜了?

“舌尖3”,充斥着政治任务的影子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踪迹。



“舌尖3”拍的美食,都很注重个人在食物里面所起的作用,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第五集的“舌尖”,说的是人生理念与美食文化的融合。

你以为说的是美食,其实说是人物价值观念的传播。


随手截取的小标题,到底是以小见大,还是大同小异的操作呢?




“舌尖3”非常注重以“人际关系”为媒介

这一点,在以“宴”为主题的第三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除了纵向的饮食文化传播,“舌尖3”还涉及了横向的发展。

“舌尖3”在某些历史文化知识的科普上,还是挺争气和解气。


最近批评“舌尖3”的声音是真的不少啦。

怎么说好呢,红到一定的国民程度,批评的声音自然就会多了,毕竟关注度高了。

欲戴其官,必承其重,想要延续“舌尖”的ip,必然得承受的住压力和批评。

没事,还是多看看书吧,只看“社会学”和“民俗学”是不够的,再看看“生物学”和“历史学”


想看你摔倒的人,很多。

想扶你起来的,也很多。

所有的恶意与不解,其实只是善意的另外一种别致的表达方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注: 这篇报道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它获得了编辑们不错的评价,也得以变成铅字出版,但尚未大量印刷,已经印出的一部分...
    武束衣阅读 5,118评论 0 2
  •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综合了自己的想法和参考资料,写了这些东西,资料占60%,一共7400多字,全部手写,再...
    顽皮的雪狐七七阅读 13,274评论 2 34
  • 我说“昨晚我吃了啥呢?我想一想” 你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素菜呀。” 然后小地雷“太虐了,太虐了” 我,一脸懵逼!...
    132150阅读 1,157评论 0 0
  • 等你以后…… 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你就会知道…… 因为太过在乎所以害怕面对 才会变成总是生闷气的胆小鬼
    阿亭962464阅读 1,014评论 0 1
  • 得分:4分。 这堂课尝试调整了五六遍,每一遍都在改动,但是依然没有上出想要的效果。所以这周的任务挑战依然是失败的。...
    一言一瑾阅读 2,48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