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去吃麻辣烫,看到黄色的面条还以为是冷面,问了老板才知道是玉米面条,等到麻辣烫上桌,我特意尝了一下,有点像意面但要比意面要滑溜,味道也很不错。自己心里纳闷,玉米面条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吃了?
记忆中,提到玉米面的食物,似乎全都是失望和排斥~
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孩子多吃的总不够。一年能吃上小麦馒头的时间特别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敞开了吃,大多数的时候吃的都是用玉米面蒸发糕、压面条,还有玉米面搅团和漏鱼儿~。
那时候为了不浪费粮食,也不会想着脱皮之类,直接将小麦淘洗、晾干后直接磨成面粉,但总也不够吃,所以母亲一直用玉米面做各种吃食,交替着给孩子们做饭。
我记得经常帮着母亲一起去隔壁村压玉米面条,去的时候母亲背上半袋玉米面,我手里拿着塑料盆、再带一点菜籽油,加工完后付一些加工费,我和母亲便端着一大盆金黄的玉米面条回家了。
一回家,母亲就赶紧把面条晾出来,金黄的面条就挂在家门口那根晾衣绳上,半干的时候,母亲用刀切成长段然后放入纸箱子保存。之后会不时的拿出来泡软煮熟,炒点臊子给孩子们当午饭,但孩子们都不喜欢吃,因为吃了之后胃会反酸水,难受~
除了做玉米面条,母亲还会用玉米面蒸发糕,而且一蒸就是两大盘。蒸发糕放点糖,刚出锅的时候甜甜的,软绵绵的,孩子们还会吃一点,但是凉了就硬邦邦的,即使再放锅里馏一下,大家也不愿意吃,主要还是那时的玉米面有点粗,蒸出来的发糕切开后里面布满了大小气孔,看着那粗粝的横切面就不想吃,孩子们是宁愿饿着也不吃。
饿的不行的时候就哭着抱怨母亲,为什么总吃玉米面发糕,就不能蒸点馒头啥的,母亲安慰着我们,只好又给孩子们做点其他的吃食,于是没人吃的发糕就只能被母亲一个人一点一点的慢慢吃掉。
母亲还经常会做玉米面搅团和漏鱼儿,不仅每次做一大锅,还会非给领居们一碗尝尝~,好多上了年纪的爷爷大妈都爱吃母亲做的漏鱼儿,因为她做的软硬适中、调味好。
搅团的做法跟做凉粉是一样的,但是更费力气,因为需要用擀面杖来搅拌。做搅团是个技术活儿,因为对火候的掌控和搅团稀稠要把握好,一是容易糊锅,出来的漏鱼儿一股焦糊味儿,二是面糊稀了,做出来的漏鱼儿太软,没法成型。所以每次做搅团母亲都会找邻居的婶婶来帮忙,分工负责。
锅里烧热水,倒入玉米面稀释的面水后,用擀面杖不停的搅拌,越搅动越粘稠,也越来越费力,所以两个人会不停的换工,经常看到母亲搅的满头大汗,然后婶婶赶紧和母亲换工继续搅动,只有搅动的够均匀,做出来的搅团和漏鱼才不会有小疙瘩、也筋道。
等到擀面杖抬起来面糊可以挂旗的时候,熄灭锅灶下的火,赶紧把从深水井打来的一盆凉水端上锅台,用专用的带孔的大勺,开始漏鱼儿。
这时我会主动负责举着漏勺,母亲倒两勺面糊到漏勺里,我就轻轻移动漏勺围着大盆绕圈,然后就会看到盆里飘动着浅黄色的如鱼儿一样的漏鱼儿,为了防止粘连要不停的用筷子拨散。
等漏到大半盆,母亲会把锅里剩余的面糊到进方形的大盘子里晾搅团,锅里用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再加一小把柴火,一会儿就成了锅巴!
这时,我又帮着母亲给漏鱼儿换水,大盆里的水温度已经上来了,所以至少需要给换3次深井水,漏鱼儿才能更清凉~
漏鱼儿就是当天的午饭,会配上炒韭菜碎、蒜醋汁、油泼辣子等,呼噜呼噜的很快就能吃一大碗~
搅团当天不吃,因为还没晾凉了,一般都是后续几天才会吃,切成小方块凉拌佐粥,或者用西浆水菜、韭菜等烩着吃,其实味道还不错。长久不吃,孩子们都还会吃一些,但是由于母亲每次做太多,以至于吃到孩子们厌烦了还没吃完~
等到孩子们稍大一些,家里经济情况也好起来够吃了,母亲基本就不做玉米面的吃食了,但是会在夏天做搅团和漏鱼儿,做的不多,分送邻居后吃两顿也就没了。但是每次吃搅团母亲都要给弟弟另准备其他饭食,因为他吃玉米面吃伤了,至今30几岁的人,玉米面做的一切饭食他还是一口也不吃,连尝一口也不愿意~
有时候和母亲聊天,说起以前吃玉米面做的东西的痛苦,母亲也总是忍不住难过,那时候父亲长年外出打工,基本是过年才能回家,母亲在家要照顾孩子们,还得忙着家里的农活,有时候连买盐的钱都要找邻居借,实在是没有更好的给孩子们吃了,好在孩子们还都健康的长大了~
现在玉米面搅团和漏鱼儿已经升级成了我们当地的特色美食,很多游客们都会特意的品尝,是粗粮而且味道、口感也好,所以销量还不错。
但对于我来说,曾经是救命的饭食,现在也偶尔会吃,这不仅仅是一种忆苦思甜,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家乡美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