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并非历史。三国志记载,马谡在丢了街亭之后,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自缚向诸葛亮请罪,而是选择了逃跑,后来被王平缉拿归案,直接送到了牢里去。也就是说,马谡在丢了街亭后,并没有见过诸葛亮就被下狱了。诸葛亮虽然有下令斩马谡,但还未到执行的时候,马谡已经病死狱中了。所以,马谡并不是诸葛亮杀的,也压根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桥段。
有人可能会觉得马谡有才,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战阵,只要在战争中稍加磨练就能成为一员虎将。我个人觉得这样说的人,可能是一厢情愿。先不谈马谡的才能,就仅马谡的性格而言,他注定成不了大将。从他守街亭的过程中,他自大轻狂,独断专行、胆小畏死的本性一览无遗。诸葛亮在委任马谡担任街亭守将之时,千叮嘱万嘱咐的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然马谡到达街亭后,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的把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一个不服从命令的军人,如何成为名将?副将王平进行劝诫,马谡不仅不听从劝告,反而引兵法言论把王平骂了个狗血淋头。独断专行的名将有,但向他这样违抗军令,还苛责劝谏的部将的又有谁?兵家云“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置之死地都可以后生的。换句话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无奈之举,适合与奇异或强攻的时候,并不适合在有绝对优势下的守军。第一,身为守军,上到将军,下到士兵并没有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感,没有恐惧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士兵的潜力。第二:作战对手,实力强悍,且以逸待劳,并没有要快速的拿下街亭的做法。只要围而不攻,街亭自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拼命时期的凝聚,但对手要是不和你进行拼命,你士气再高,也找不到可以拼命的对手,时间一长,这种拼命的气势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而再再而衰,衰而竭。马谡虽然通晓兵法,然却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在战场上灵活运用,他可能更适合做参谋,而不适合独领一军,故而难成大将。
马谡在请命守街亭的时候,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丢了街亭后,不思己过,反倒是畏死逃跑。要想成为名将,需要有不畏死的胆魄,像马谡这样,成为大将的胆魄都没有,如何能成为大将。自己都怕死,又如何能要求士兵悍不畏死,行置之死地而后生之事。纵使马谡不死,也不可能成为大将之才。诸葛亮杀马谡,也并不仅仅是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而伏法。街亭是汉中咽喉,街亭失手,整个蜀汉人心惶惶,而蜀汉政权又是有荆州派系和蜀地本土派系组成的。马谡作为诸葛亮看重的荆州派系的少壮派。诸葛亮若要是徇私免其一死,又如何能让蜀地本土派系做到令行禁止,严明军纪呢。诸葛亮斩马谡,一方面是因为马谡违抗军令,丢了街亭,另一方面是为了安抚蜀国惶惶的人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杀鸡儆猴,更好的严肃军纪。
街亭虽然地理位置关键,但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诸葛亮派马谡去守,也是存了历练他,让他去战场上镀金的心思。只要马谡按他的指令安营扎寨,中规中矩的调度,再加上王平这道保险。街亭可谓万无一失,然诸葛亮纵使聪慧过人,却没算到马谡会自大轻狂到如此。
街亭虽然地理位置关键,但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诸葛亮派马谡去守,也是存了历练他,让他去战场上镀金的心思。只要马谡按他的指令安营扎寨,中规中矩的调度,再加上王平这道保险。街亭可谓万无一失,然诸葛亮纵使聪慧过人,却没算到马谡会自大轻狂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