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一生著书近500本,代表作有《基地》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关于本书
《基地》七部曲是阿西莫夫的代表作,是一部150万字的经典史诗巨著,创作时间跨度长达50年。它几乎获得了科幻小说能获得的所有荣誉:奖项、销量、社会影响。《基地》还被评为 “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它帮助整整一代人建立了科学观,影响过 NASA 的科学家们,也影响过世界上最极端的势力——本·拉登的基地组织。
核心内容
在未来,人类成立了一个遍布银河系的银河帝国。帝国有一个皇帝,分封了诸多领主和贵族。一位叫谢顿的天才数学家预测,银河帝国会迎来一段长达3万年的混乱期,此间生灵涂炭,科学退步。为了避免这个悲剧,必须建立一个叫“基地”的组织。在这个过程里,基地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各种旧势力和野心家怀着各自的目的,相继加入争夺。经过漫长的斗争,基地的英雄们最终战胜了这些势力,而基地背后的操纵者也露出了真面目,原来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叫丹尼尔的机器人策划完成的,而整个银河帝国其实是一个由机器人和人类共治的政体。在未来,机器人将继续控制银河帝国的走向。
一、《基地》是一部作者写了一生也没有写完的作品
基地的创作一共分成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42年——1950年,基地三部曲阶段,即《基地》前三部
阿西莫夫1920年出生在苏联,父母都是犹太人,3岁随爸妈移民美国。他在大学时期开始创作科幻,他写科幻纯属个人爱好。
1937年,17岁的阿西莫夫在《惊奇故事》杂志被退稿9次之后,最终在主编的鼓励下,成为了一名业余科幻小说家。1942年5月,阿西莫夫在《惊奇故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基地》的科幻小说。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他围绕《基地》的故事框架,创作了8篇中短篇小说,形成了一个《基地》故事群团。
1961年,《基地》系列小说被整理成三本书重新出版,给阿西莫夫带来了世界声誉。41岁的阿西莫夫名利双收,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在日后,阿西莫夫开始渐渐成长为科幻大师。
2. 第二阶段:1982年,续写《基地4》和《基地5》阶段
在成为职业作家后,阿西莫夫常年保持高产,平均一年出版9本科幻小说。1982年,62岁的阿西莫夫在读者和出版社的要求下,开始续写《基地4》。一个出版社直接预付了5万美元稿酬,这对阿西莫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起《基地》三部曲,《基地4》《基地5》的故事发生了重大转向,阿西莫夫重新读完了自己22岁写的《基地》三部曲,觉得有必要把自己40年来的新认知加入到《基地》这个故事里去。
3. 第三阶段:1988年——1992年,阿西莫夫在生命最后阶段续写了两部《基地》前传,即《基地6》和《基地7》
1988年,阿西莫夫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他宣布续写《基地》,把人生最后的创作时间留给《基地》这个故事。但他没沿着《基地4》《基地5》的结局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讲的是《基地》三部曲之前的故事。
但是很遗憾,《基地7》的第五章刚开了一个头阿西莫夫就与世长辞了,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故事的大方向已经定型了,出版社请了一个熟读《基地》的作家,写成了《基地7》。
阿西莫夫之所以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基地》,是因为他想把《机器人》《基地》《银河帝国》三个系列作品连接成一部完整的“大作品”。有了《基地》的两部前传,《机器人》系列和《银河帝国》系列成功被串联在了一起。
二、《基地》是一部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的悬疑大戏
整个《基地》的故事,是一个不停地发现天外有天的过程。情节是像5个俄罗斯套娃一样的结构,每一层认知,都颠覆之前的认知。
1. 第一个套娃:谢顿
在未来,人类已经殖民到整个银河系。银河帝国看似强大,其实暗藏危机。天才数学家谢顿,使用一种叫“心理史学”的数学方法,计算出银河帝国即将迎来3万年的衰落期。只有一种办法能拯救银河,就是在银河边缘建立“基地”。基地类似经济特区,成员主要是科学家,有比较发达的科技,主要靠商贸活动来维持经济收入。表面上看,基地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工商业文明,实际上则是谢顿拯救银河的方法。
谢顿在去世之前,给基地的人留下了5段视频,遇到困境视频会自动播放。只要听从视频里的指示,任何危险都会化险为夷,因为一切未来都在谢顿的计算之内。
在《基地1》里,基地的英雄们打败了一位试图霸占基地的帝国贵族。在《基地2》里,基地的英雄们打败了一位试图侵略基地的帝国将军。每个事件的结果,都和谢顿的预言完全吻合。
2. 第二个套娃:骡
在《基地2》的下半段,有一个谢顿没有计算到的反派出现了,他的名字叫骡。
骡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长相丑陋、心理变态扭曲的人。他有一个超能力,能控制人的思想:只要和人见一面,就能在对方脑海里植入特定的想法,而对方还会以为这是自己的决定。没人见过骡的真身,人们只能看见骡对这个世界施加的各种影响,但没有人能阻止骡。
骡征服银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私欲,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社会理想。骡的出现,打乱了谢顿的计划,因此基地毫无反抗能力。在《基地2》的结尾,基地被骡占领。
3. 第三个套娃:帕佛
《基地3》一开始,骡感到自己占领的基地并不是基地的核心,真正掌握着基地命脉的心理史学家们藏身在一个叫“第二基地”的神秘地方,骡决定找到第二基地。经过一系列斗智斗勇,第二基地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位置,而骡的真身,反而被第二基地的人锁定了。原来骡是大家身边一个演喜剧的小丑,过去谁也没有注意到他。最后,第二基地里一个叫帕佛的英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侵入了骡的意识,把骡变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至此,“骡乱”解除了。但第一基地的人在得知第二基地的存在之后,认为自己被操纵了,第一基地的人也开始寻找第二基地。矛盾转化为基地内部矛盾。
但其实,第二基地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点,第二基地就是几千位掌握着心理史学的科学家,他们平时过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生活。经过了复杂的斗争,英雄帕佛用了老办法,在第一基地人们大脑里植入了一个想法,让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第二基地。第二基地能保持隐蔽,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
至此,人们打败了骡,解决了内部矛盾,基地还是沿着谢顿指的路,继续担负起振兴银河帝国的职责。在阿西莫夫原来的设定里,《基地》的故事到此结束了。
4. 第四个套娃:盖亚
在读者和出版社的一再要求下,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在《基地4》一开始,基地里出现了一个叫崔维斯的人物。崔维斯对谢顿的“心理史学”提出了质疑,他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路。崔维斯天生有一个能力:他能在别人看不清局势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经过了漫长的探险后,崔维斯来到了一个叫盖亚的行星。这个行星上所有的物体,都是连接成一个生命体的。盖亚的首领告诉崔维斯,其实,骡、帕佛,还有你崔维斯这一路的探险,都是我们盖亚人在操纵的。整个银河帝国,实际的控制权是在我们盖亚人手里的。
而盖亚人,请崔维斯来是让他做一道选择题的,这道题会决定人类银河帝国的走向。摆在崔维斯面前的,一共有三个选项:基地模式,银河帝国会成为一个军事霸权帝国;心理史学模式,银河帝国会成为一个偏重精神控制的帝国;盖亚模式,整个银河系的所有生物、所有行星都会连接一个生物,让整个银河完成一次升级。
之所以让崔维斯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盖亚是被一个忠于人类的机器人创建出来的。而机器人必须遵循机器人三大定律里的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也不能目睹人类即将遭受危险而袖手旁观。所以,现在盖亚需要一个人类来做出决定,承担这个责任。最后,崔维斯选择了盖亚模式,盖亚人在得到了人类的授权之后,就去落实这个决议了,整个银河会在未来变成一个整体。
5. 第五个套娃:丹尼尔
《基地5》,是崔维斯寻找最终答案的过程。在经过了一番探寻之后,崔维斯在地球见到了建造盖亚的机器人丹尼尔。丹尼尔向崔维斯介绍了自己的身世,2万年前,他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此后,丹尼尔一直在为人类的福祉工作。是他启发了谢顿,让谢顿发明了心理史学,后来的骡,第二基地的英雄帕佛,还有盖亚,都是丹尼尔在暗中操纵的。
而丹尼尔要把人类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原因是,他看到宇宙里的其他星系,都是这样的生命群团,只有让全银河的人类团结成一个生命,才能去和其他星系的生命群团去博弈。整个《基地》的故事,就是人类就在丹尼尔的设计下,形成了一个整体,走向宇宙的故事。这个结尾,也是整个《银河帝国》的结尾。
《基地6》和《基地7》,是阿西莫夫在人生最后阶段续写的两部前传。主要讲述了机器人丹尼尔怎么帮助谢顿,一步步开创了心理史学的过程,它连接了前面的《机器人》系列故事。而《基地》第7部的结尾,在时间线上是连接到《基地1》的开篇的。
三、一部人类20世纪的浓缩史
1. 《基地1》的核心矛盾是:农业封建帝国和商业民主政体之间的矛盾
《基地1》里的反派,是以侵占基地为目的,他们的思维模式都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制贵族思路。如果用三句话来总结就是:靠农业产生财富,靠身份继承权力,靠权威提升社会运转效率。
而基地是典型的新兴民主政体,基地是靠商贸产生财富,靠选举产生领袖,靠科学提升社会运转效率。整个《基地1》的核心矛盾,就是农业封建帝国和新兴的商业民主政体之间的矛盾。
在1942年看,这并不是世界的主流矛盾。22岁的阿西莫夫,被自己的眼界限制了想象力,他是铺开了一个银河帝国的摊子,但塞进去的都是19世纪中后期欧洲的陈年旧事。《基地》前三部更像把欧洲按比例尺放大到银河的空间里去了。我们看到,在阿西莫夫刚动笔写《基地》的时候,他对世界的认知是落后于他所在的时代的。
2. 在《基地2》里,主要矛盾是思想控制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骡和基地,双方都希望用自己方式来梳理银河系,这是一个堕落和拯救的关系。人类的20世纪也是这样,也在争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对错。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说,不能让这个世界落到对岸的英国小商人手里。希特勒和后来的美苏冷战双方,都认为他们在拯救这个堕落的世界。大家都觉得自己代表基地,对方是骡。
我们前面说,《基地》是一个生逢其时的作品,因为20世纪的后面50年,有39年是两大阵营对峙,人类社会就是在争夺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这可能是《基地》三部曲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故事的主题和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是贴合的。这说明,阿西莫夫在这个时候,对世界的认知和那个时代是同步的。
3. 在《基地3》里,表现的是充分民主和不充分民主的矛盾
《基地3》后半段讲的是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的内部矛盾,本质上是充分民主和不充分民主的矛盾。在经过了骡乱后,第一基地要平等,要公开,要求所有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政治决策。但第二基地的人知道,这样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一是社会运作成本太高,还有容易引发暴民政治。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阿西莫夫是支持代议制民主的。阿西莫夫设置这样的情节,可能是他为了表达一种不便于公开表达的政治观点:精英的义务,就是保持清醒,对全民负责,同时把信息隐瞒到民众能接受的程度。基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恰恰是因为第二基地的人坚守了秘密。
可以说,虽然《基地》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银河,但它表现的全是地球上的政治矛盾。阿西莫夫在小说里表达的是典型的西方思维。在政治上,追求自主,不希望成为任何国家的属地;在经济上,主要以商贸为主,崇尚自由经济;在思想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精神控制;政体上,推崇代议制民主,同时也反对泛民主,偏重精英统治。《基地》三部曲可以说是西方的主流思想在一个30岁的年轻科幻作家世界里的投影。
4. 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心理史学”的数学定义,就是找到若干现有数据和未来某数据之间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在科学史上,这种思想方法叫决定论,是19世纪初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
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个宇宙是物质的,这些物质就像无数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大家都遵循物理规律。在原则上,我们就可以精准预测整个宇宙的后续演化。而谢顿的心理史学,就是决定论的极致化应用。基地打败那些封建旧势力,本质上是科学战胜蒙昧的过程。
但实际上,心理史学,几乎没有可操纵性。第一个原因是,要计算一个银河帝国的未来,计算数据量太大了。第二个原因是,确定性和开放性是一对矛盾。银河在三维空间里是完全开放的,在机械宇宙里,要计算银河系的未来,必须同时监控整个宇宙的参数,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而谢顿的心理史学,相当于同时拥有很高的确定性和开放性,这是不科学的。所以,《基地4》的一开篇,就安排了一个叫崔维斯的人,对谢顿的心理史学提出了质疑,这其实相当于在科学设定上,阿西莫夫推翻了年轻的自己。
5. 生命的方向是什么
小说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生命希望连接在一起,整合成更大的生命。在20世纪下半叶,很多人类科学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970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马古利斯,提出了细胞内共生假说。细胞里的一些功能性结构,比如说线粒体、叶绿素,只是和细胞本体达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她把这种合作方法称为“内共生”。197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盖亚假说”,《基地》小说里的盖亚的名字就是从这来的。盖亚假说认为,地球是活的,它是一个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独立生命,地球是会自己调整自己的体温和各种参数的。
在今天,凯文凯利认为,人类在通过互联网连接之后,会在系统的上方,涌现出一种我们理解不了的高级智能。
2015年,一位叫朱利奥·托诺尼的神经学家提出: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模块之间,没有发生连接,那这个系统就不可能是有意识的。
凯文凯利的观点和朱利奥·托诺尼的观点,其实在逻辑上,是逆否命题关系。这两个命题有很强的相关性,但从逻辑上还不能划上等号。
朱利奥·托诺尼还提出了“整体信息论”,提出了“系统整合度”的概念,并用希腊字母 Φ 来表示。他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内部联系越紧密,Φ 值就越大。在 Φ 值大于某一个临界值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睁开眼睛了,产生智能。但至于怎么计算这个 Φ 值,朱利奥·托诺尼现在还给不出来。
系统和生命的关系,这是今天科学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而阿西莫夫在续写《基地4》和《基地5》的时候,这时候的他已经从一个探讨地球政治斗争故事的作家,变成了一个在思考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者。
6. 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什么
主流观点认为,机器人丹尼尔是一个机器人大暖男。但从阿西莫夫的情节设定来看,丹尼尔未必是暖男。“暖男”的定义应该是,一切以满足“你”为核心,但丹尼尔全程都没有问过人类要什么。丹尼尔对人类的态度是:无交流,不通报,没商量。他只在乎自己想做的事能不能做成,这不叫暖男。
丹尼尔的目的是,整个银河怎么团结起来,和其他星系群团去竞争。也就是代表银河,出征宇宙。如果丹尼尔满脑子都是宇宙,是无法和人类保持太久的利益同步的。
机器人三大定律对丹尼尔的约束作用很弱,整个《基地4》和《基地5》,就是丹尼尔在绕过这个定律的过程。丹尼尔想把银河系组成一个生命群团,他授意盖亚人来办这个事,而盖亚人也不想办这个事,就找崔维斯来做选择题。崔维斯做的是一个伪选择,但是扛的是真责任。万一在走向盖亚的过程中,造成了人类的死亡,崔维斯就是替罪羊。丹尼尔没违反第一定律,他表现得很无辜。
看《基地》的结局,也是整个《银河帝国》的结局,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温暖,仔细分析害怕,但认真琢磨之后,充满了宿命感的结局。
四、整个故事给我们四点收获
1. 让趋势决定你的敌友,不要自己动手
对于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大多数争论分两派,不是朋友,就是敌人,但《基地》表达了第三种观点:人工智能根本不在乎人类,他只想和趋势做朋友。无论打击你还是安抚你,都不用自己动手,让趋势来做好了。而它的一切精力都用在提升和趋势的贴合度上。世界上最值得交的朋友,是趋势,而最不能得罪的敌人,也是趋势。
2. 一个人要趁早有“我名字的维基词条”意识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那你成名一定要早。成名的人比没成名的人多了一个评价指标,叫做“后世的人会怎么看我”,这个无形的评价标准会把优秀的人逼上必须更优秀的境地。这种“我名字会成为维基词条”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名人独享的自律武器,它也是一个特别强大的正反馈系统,如果你很早就有这个意识,那真有这个词条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如果你一直没有这个意识,那将来存在这个词条的可能性也会变小。
3.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
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
《基地1》和《基地7》里歌颂的东西没有变过,阿西莫夫热爱自由,热爱异性,热爱科学,热爱探索真理。那些20岁你就热爱的东西,如果你在60岁的时候还热爱,那你就一定是一个可爱的人。
什么叫“健忘地厌”呢?从《基地1》到《基地7》,有一种东西消失了,叫做邪恶的反派。这可能是因为,一个人20岁时激烈反对的东西,往往都是表象。20岁的人会觉得这些坏蛋坏得无缘无故,但到了60岁,他会发现坏东西背后往往是有缘有故的,是不得已的。
《基地》带给我们总的收获是:我们要心中坚定地,深爱着20岁时爱的东西,尽可能早地像伟人一样要求自己,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金句
1. 伟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希望自己的理论和著作形成一个又大又完整的体系,以一个自洽的、协调的统一理论出现。
2. 小说里认为,精英的义务,就是保持清醒,对全民负责,同时把信息隐瞒到民众能接受的程度。
3. 决定论和开放性是一对矛盾,它们就像是跷跷板的两头,你要追求准确性,就必须放弃开放性。而要开放性,就要忍受不确定性。
4. 世界上最值得交的朋友,是趋势。而最不能得罪的敌人,也是趋势。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增加你和趋势的贴合程度。
5.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
撰稿、讲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