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我带来的冲击

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书,这几天看的这些书里面,最喜欢也最让我觉得欣喜的就是《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对于哲学,我没有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去刻意的了解过,不过是日常听到一些关于哲学家的理论,感兴趣的时候去查一下相应的学说。再有就是作为常识的一些知识储备,仅此而已。

这本书的阅读已经接近于尾声,还剩最后一个篇章,有点舍不得结束的感觉。书里面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现代思想的一个发展,和一些相关的学术大家的介绍,当然是带着作者刘擎老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有一些我知道的,比如韦伯、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哈贝马斯,有一些“啊,原来是他”的,比如阿伦特、桑德尔、鲍曼。其他就是第一次听说的。

惊呼于这些伟大的人类的思考能力,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类可以达到这么深层次的思考,探讨人类最根本的意义,以及人类跟这个社会相处的关系。很多现在理所应当的概念,我们甚至没有想过是怎么来的。比如个人主义,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个问题的出现带给我很大的震撼,你想想看,人类从来都不是独居的,从出生开始就拥有家庭,哪怕是远古时代,人类最先出现的时候,也是群居而生的。那么,关于“个人主义”这个想法,是怎么出现在人类的思想中的呢。现在大家强调的个人的自由以及平等,这样的概念,那些最初提出的人,是受到了来自哪里什么样的灵感而提出的这些让我们现在觉得习以为常的伟大想法的呢。

社会形态的变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行为方式上的变革,更是思想上,以及自我认知的变化。我们喜欢怀念过去,又觉得回不到的过去,是怎么一点点消失在这个世界当中的呢。

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一个内容是沃尔泽关于后社会状况的讨论。他说道,社群主义的观点并没有错,但他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现代社会的改变,正是这种新型社会造就了“孤立的个体”。现代社会具有高度流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地理上的流动;社会身份的流动;婚姻关系的流动以及政治上的流动。因为流动而改变,对于之前的社区群体的归属感就会变弱,为了融入新的社群要做出适应和调节,因为流动而造成了思想上的变化,因为变化又与原来的社区观念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

有一种笼统的说法是西方追求个人主义,而中国则强调集体主义。这也就导致了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和立场的不同。就像是我跟父亲讨论关于疫情期间各国防疫政策和防疫方式时,他是如何也不能理解和接受把自由看的比生命重要的做法。因为你的观点和思想是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的经历和故事造就的,是在你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