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多动”、“不专心”的原因:
一、从心理需求角度来看,孩子坐不住总要动来动去,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或者因为紧张焦虑,无法平静。“缺乏专注力”只是问题的表象而已,这样的孩子可能是无法适应新环境,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跟周围的人联结,可能是无法让自己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没有人能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专注和学习”
而这个不安全感就可以有很多原因和思路可以去做疏导了,无法适应新环境和孩子的触觉以及性格有关,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结与触觉,社交体验和训练有关,紧张的情绪无法放松和情绪管理有关,作为家长是需要去一一检验和排查的。不是上来就是注意力专项训练。
二、从生理角度。有些孩子总动来动去是因为感觉器官敏感。那么脱敏和降低感受阈值的方式就是可以去尝试的途径。
三、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坐不住”是因为精力旺盛。给他们安排一些自由玩耍自由打闹的时间。
四、从获取关注的途径也会导致多动,因为其通过不良行为获取父母或老师的关注,那么要从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及需求入手。
综上所述,小动作和行为问题还是要从情绪认识、觉察和管理,以及感统,社交训练和增加游戏活动时间来设计。
没有灵丹妙药,只有基于我们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不断带他去体验去尝试。
今天依恋学说的讲解里,有很多关于不安全依恋导致的多动和不合群表现,有很大部分和ASD儿童表现其实很像,那么医生是否会误诊,以及我们究竟是否因为早期不安全依恋导致的ASD表现,ADHD表现都有待观察和考究。
心智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理论,是因为人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心智。心智理论是建构在,假设其他人也拥有和我自己类似的心智,我就可以用“类推”的方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再依此做出合乎期待的反应与行动。
孤独症孩子被认为心智理论低也是因为他们较难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或者说他们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他人的想法,也较难做出合乎期待的反应与行动。
但是这个概念既然这样说,就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究竟是他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较为困难还是说他们在“类推”和“猜测”其他人方面存在困难,那么我们要培养的能力和方向就是两个方面。
鉴于对ASD儿童在处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几乎没有活化,而镜像神经元的活化也更少,说明其很难感觉到别人的情绪和想法,但实际是很多ASD儿童尤其是高功能的,非常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只是想法判断常常有误区(一丝毫的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其非常大的反应,只是未必了解或思考别人为什么产生了情绪变化)。
“镜像神经元”会帮我们复制别人的情绪,这有助于我们运作思想觉,如果这个神经元极其活跃,极其容易复制,让自己产生的“情绪”、“看法想法”太过于强烈,会把别人的想法推到一旁而造成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实际感受相差甚远。
那么,有没有可能,低功能典闭的孩子是在大脑区域活化过弱。以至于不太能关注和感受到别人。
而高功能的孩子是在过强,思想觉太强。常常可以关注和感受到别人,但过于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