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风寒露更浓
劝君早晚要保重
文:筠心 图:网络(缪谷瑛百花图)
✤ 缙犹在耶
他,十九岁中进士,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被誉为明朝三才子之一。你知道朱元璋有多喜欢他吗?明太祖语录:“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于是,他受宠若惊之余,开始“知无不言”。洋洋洒洒地上《万言书》,将朱元璋时的政治批评了个遍。结果,被贬回乡八年。
有人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也有人越挫越勇。他是后者。太祖驾崩,他不等宣诏,急吼吼地入京吊丧。这回是遭小人暗算,建文帝将他贬去了遥远的甘肃。
很多人不解,为啥他不学“诛十族”的方孝孺,或“连中三元”的黄观,为建文帝尽忠?毕竟他们都是同时代的读书种子。也许是平生志意尚未完成,心有不甘吧?总之,他趁着朱棣“靖难”篡位,在永乐朝入阁,成了“解学士”。
学而优则仕,多少人被这句话骗!拿着做学问的认真来做官。白居易曾经也是,但很快醒悟,从此不再是“天涯沦落人”。可他,永远不懂得吃一堑长一智。
在立太子事上,他主张:“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见朱棣不为所动,又添了句:“好圣孙。”意指既然您喜欢孙子朱瞻基,那更要传位于他爸爸。这下朱高炽坐稳东宫,但汉王朱高煦把他咬牙切齿地恨上了。
皇帝的家务事岂是随便可以管?不久,朱棣以“离间骨肉”将其贬往越南;后因私见太子,再下狱五年。一日,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朱棣问:“缙犹在耶?”于是,“活得太久”的他,酩酊大醉后,被埋入积雪,生生冻死。这便是一代奇才解缙,贬了又贬,四十七年的短暂人生。可惜了,他的才!
✤ 几度夕阳红
说到才华横溢的宰相之子,脑海里不禁跳出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这两位的词填得真是好!其实,明朝也有一位,他就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好词无需多,一首就够了!
杨慎之父杨廷和,身历四朝,两度出任首辅;而杨慎更是文采斐然,二十四岁中状元,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才子。本应仕途无量的他,偏偏遇上了执拗的嘉靖皇帝。
因为明武宗驾崩无子,杨廷和与张太后商定,宣藩王朱厚熜入京,承嗣大统,即嘉靖皇帝。万万没想到,这个才十五岁的少年,人小鬼大,一登基,便搞大礼议之争——不顾群臣反对,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帝。此举等同于无视孝宗与武宗的帝系,另起炉灶。
结果,“不敢阿谀顺旨”的杨廷和告老还乡;而与众臣撼门大哭,声震殿堂的杨慎被罚俸、廷杖,并遣戍云南永昌三十五年,最终客死异乡。因此说,临江仙之空灵,非历经大起大落者不能有。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仕途的落空,成就了杨慎的文学之名。三才子中,数杨慎著述最丰,共有百余种作品传世。更难得的是,他身处烟瘴之地,生活极其艰苦,却依然心系朝廷。
《啸亭杂录》称杨慎的海估行二首,乃讥讽嘉靖朝首辅夏言,亦可算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证词。纵然摧毁,却不能征服的,大概就是风骨吧!
✤ 走不尽的坎坷路
清朝皇帝喜欢住园子。比如康熙,自打畅春园修成,一半时间待在那儿。而各皇子则围绕畅春园,纷纷建造花园,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圆明园与熙春园。
熙春园的主人是诚亲王胤祉,康熙四十年(1701年),他受命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而总纂官是胤祉的老师,福建侯官人陈梦雷。这部煌煌巨作是将古书打散,按类编,共万余卷,五千余册,历经五载始成,诞生地即熙春园内的古今图书集成馆。
为褒奖陈梦雷的劳苦功高,康熙特赐对联:“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陈梦雷亦颇自得,从此自称松鹤老人。只可惜,花开终有谢。雍正继位,胤祉被囚景山,累及陈梦雷。雍正下令将其名字从编纂者中划去,并发配关外。七十三岁的老翁,人生第二次踏上流放之路。试问还能更悲惨一点吗?
其实,人生的最初,陈梦雷可谓顺风顺水,凭着天资聪颖,二十三岁点翰林,成为人人艳羡的京官。然而,时也,运也,命也。
“三藩之乱”时,他偏巧回福建探亲,结果,被诬陷为耿精忠一伙逆党。发配奉天的漫漫长途,他和妻子——“两人耦系,起卧与俱”,苦不堪言。十七年戍边,他先后失去双亲、妻子,靠读书著述支撑活命。直至1698年,康熙巡视盛京,将其召回北京。
谁能料到,垂垂老矣的陈梦雷梅开二度,再次流放东北。又是一个十七年,乾隆六年(1741年),他仙逝于白山黑水,清帝的龙兴之地,享年九十岁。陈梦雷没有“辜负”康熙的对联,松鹤延年,君要臣活,臣不得不活啊!
✤ 只尔多情共往还
“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见称世者,惟晓岚宗伯无书不读,博览一时。”这是《啸亭杂录》的作者昭梿对纪晓岚的评价,亦是当时公论。自然,纪晓岚的科举成绩单也是掷地有声,乡试第一中举人,殿试第七中进士。
纪晓岚的人生分两段。前半段,他比较随性,争强好胜。乾隆皇帝御前,他聪明机智,妙语连珠;同僚们跟前,他嘻嘻哈哈,幽默风趣。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门生遍地,仕途得意。
直到1768年,“卢见曾抄家案”,纪晓岚涉嫌通风报信,助其转移财产。身为亲家,他不能见死不救,也是人之常情。殊不知,乾隆最切齿泄露机密者。因此,后果很严重,他被发往乌鲁木齐充军。
两年八个月,在新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写了160首《乌鲁木齐杂诗》。其中,有一首砚台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好在1771年,乾隆要修《四库全书》,刘统勋举荐,纪晓岚得以重回北京。近五千人,费时十五年,其书壮观自不必言说。作为总编纂的纪晓岚,既搜罗典籍,又协调各方,兼应付“博学”的乾隆皇帝干扰。以上种种,岂是“功劳”二字可以概括!
至于与修书总裁和珅,两人关系不坏,否则书修不起来。纪晓岚晚年号“观弈道人”,观棋不语真君子,俨然超脱世外的心境。1805年,纪晓岚病逝于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任上,享年八十一岁,嘉庆赐谥号“文达”。作为读书人,如此收局,可算圆满。
✤ 从诽谤到座右铭
自古,因言获罪的臣子真是数不尽数。这其中有一位叫洪亮吉,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殿试榜眼。官居翰林编修,善考订,学问渊博。肚里有货者,大都恃才傲物,洪亮吉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帝师朱珪,大学士王杰、刘墉,无不遭其嘲讽。口无遮拦,又不通人情世故者,迟早要引火上身。
1799年初乾隆驾崩,嘉庆亲政,广开言路,下令各级官员积极建言献策。平时就喜欢抨击时政的洪亮吉,见此良机,岂肯放过。于是,数千字的《进言书》递到嘉庆的案头。不读不知道,一读可把素来好脾气的皇帝,气得七窍生烟。
洪亮吉真是胆大妄为,批评大清朝的官场作风倒也罢了,竟然将矛头直指嘉庆。埋怨他不够勤政,赏罚不分明,吏治未肃清,并且还教育说:你呀,应该先学学雍正的严明,然后,方可效仿康熙的宽仁。
实事求是地说,洪亮吉的话,理儿真没错!乱世用重典,已到了这个点。但是,站在嘉庆皇帝的立场,堂堂一国之君,任人指责,颜面何在!再说,自己哪有怠政,纯属诽谤。于是,1799年9月26日明发上谕:洪亮吉流刑,发往新疆伊犁。
然而,嘉庆毕竟不是昏君,他懂得反省——洪亮吉言辞虽激,却出于爱君之诚。所以,才过八个月,嘉庆就为其签发了平反诏书:“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嘉庆之知错能改,之气量,之宽大若此。
至于洪亮吉,前脚刚履伊犁,赦免的喜讯后脚便到。他干脆趁此机会,来了个深度边疆游。并创作了《伊犁日记》、《天山客话》,以及大量诗篇,尽显学者风华。之后,他回到故乡,专心致志做学问,再不闻窗外事。
结语:一直想为流放,或贬谪远地的才子写点啥。从冻死的解缙到幸运的洪亮吉,我的心情仿佛坐过山车。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说:文才自古多磨难,磨难之中出文才。的确,磨难未必是坏事。文章不朽,数百年后,人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只是当年,戴罪之身远别故土,可曾有人唱一阕离歌:“他乡风寒露更浓,劝君早晚要保重……”
作者:筠心,喜欢读旧书的70后,从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国,美篇签约作者。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