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系列主要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让三点水滴带你用望远镜看历史。
前两天看了《声临其境》,有喻恩泰的那期,想起了他之前演过的张仪,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张仪。
张仪,魏国人,曾经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游说的本事。苏秦一直自认为不如张仪。
一开始,张仪是楚国相国饮的门客。饮丢了一块玉,张仪家里穷,于是大家都认为是张仪偷的,因此抓住张仪,鞭打他。张仪死都不承认是自己,大家没办法,只能把他放了。张仪的妻子认为只要张仪不做这种读书游说的事情,就不会遭到这种屈辱。张仪回答说只要自己的舌头还在,就没事。
这时候苏秦已经发达了,他成功游说赵王,参加合纵联盟。于是张仪来找苏秦,希望苏秦帮他。苏秦担心秦国这时候攻打赵国,破坏自己尚未完成的合纵大计。他认为张仪可以掌握秦国的权柄苏秦表面上羞辱张仪,暗地里资助他去往秦国。张仪来到秦国,被秦惠王封为“客卿”。张仪还写信给楚国相国饮,说当初你诬陷我偷了你的玉,今天你要小心我真要来偷你的城池了。
巴蜀两国发生战争,都向秦国求援,同时韩国趁机攻打秦国。秦惠王犹豫应该攻击哪一边。张仪认为“中原才是成就帝王功业的地方”,主张攻打韩国。而司马错认为攻打巴蜀可以壮大自己并且不会引来山东六国的仇视,主张攻打巴蜀。秦惠王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十个月就平定了巴蜀,是秦国更加强大。
秦惠王十年,张仪和公子赢华领兵攻打魏国,占领了一座城池。张仪劝说秦惠王把城池送回魏国,并送公子繇到魏国作为质子。魏国因此感恩秦国,反而送了两座城池给秦国。秦惠王因此封张仪为相国。张仪当了四年相国,然后帮助秦惠王称王(也就是之前不是王,而是公)。
又过了两年,张仪想要去魏国担任相国,让魏国称臣侍奉秦国。魏襄王没有同意,秦惠王因此攻打魏国,暗中更加优待张仪。魏襄王死后,其子魏哀王继位,一开始也不同意向秦国称臣,结果张仪又让秦国来攻打魏国,这时候,齐国也击败了魏国。张仪又进言,“魏国四战之地,不跟秦国亲近的话,很容易就会灭亡”。于是魏哀王背弃合纵盟约,亲近秦国。张仪回到秦国,继续担任丞相。
没多久,魏国又背离秦国,参加合纵。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后,魏国又退出合纵,侍奉秦国。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楚两国是盟国,于是张仪到楚国,约定“送楚怀王商于六百里,只要楚国跟齐国绝交”。楚怀王信以为真,跟齐国绝交后,张仪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气的要攻打秦国,连打两仗,楚国都败了,更要割地求和才结束。
而后,秦惠王想要楚国黔中这个地方,张仪再一次来到楚国。刚到楚国,楚怀王就把他抓住关起来了。张仪让人贿赂楚国靳尚,请他帮忙。靳尚找了楚怀王的爱姬郑袖。爱姬的话果然有用,楚怀王果然放了张仪,重新敬为上宾。
这时候苏秦在齐国被杀,张仪开始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楚怀王,成功让楚怀王献出黔中,并与秦国结亲。
张仪离开楚国,去往韩国,半威吓半拉拢,再次搞定韩王。回到秦国后,秦惠王封张仪“武信君”,让他继续游说齐国。
同样的伎俩,再次获得成功,齐愍王也背弃了合纵联盟。接下来就是赵国和燕国,同样上演了类似的一幕。等张仪风风光光回到秦国,秦惠王却死了。新王秦武王对张仪不感冒,加上政敌的谗言,张仪有点慌,跑到了魏国。
最终,在魏国当了一年相国后,张仪去世了。
张仪这等游说之徒,是如何能够在战国列强之间游刃有余,风光八面的呢?
仔细对比张仪对山东六国的游说说词,几乎都是一个套路:
1. 秦国强大,打你你就打不过
2. 秦国击败了你的邻国,你的邻国也成为了你的敌人
3. 站在秦国这边,帮助秦国打败秦国的对手,你就可以高枕无忧
你魏国四战之地,不跟秦国亲密一点,早晚被赵齐楚瓜分;
你楚国土地广袤,秦国从巴蜀进攻你,你的援军根本来不及救援。再加上韩魏站在秦国这边,你楚国必败无疑。
你韩国土地这么小,秦国攻击宜阳、上党,切断你与赵国的联系,灭了你轻而易举。而帮助秦国削弱楚国,秦国就会攻击楚国,对你亲近。
你齐国是东方强国没错,但是打不过秦国,秦国攻击你,韩赵魏从旁协助,你就死定了。
你赵国确实强悍,但是现在秦国无比强大,三路兵马齐出,再加上韩魏齐三国兵马,你如何抵挡。
你燕国与赵国齐国关系那么差,早晚被这两个国家吞并。只要跟秦国亲近,他们就不敢动你。
一句话,就是秦国比你强大,不想死就老实点做小弟。
面对张仪,各国君王都同意了,准备要侍奉秦国。结果一听说秦武王继位,对张仪不感冒,就立刻推翻了之前的承诺和盟约。所以,从结果来说,张仪啥事也没做成,只是到各国去宣扬了一遍秦国的武功。这种逞口舌之能,对于国家强大,实在没有任何益处。
大概能在兵临城下之时,缓和战争,却不能避免注定要发生的战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