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从来不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名称。而是我们为自己的焦虑和失败所找的借口,一个可以理所应当接受庇护的【避风港】罢了。
WHY AND HOW?
First
否定自己,恐惧失败。
当有了前往的方向时,首先做的不是如何规划,而是望而却步。将目标视为最严酷的历练:怕自己能力不足,虽向往历练后的那个自己,但更怕倍受煎熬而选择逃避的那个自己。
Solution
a.制定目标 将目标分解化 分成一小块一小块 逐渐适应 b.设定一个期限值 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年、月、日的相关计划 【人生效率手册~张萌】里面就有详细的实施方法和思路 可借鉴参考 c.可以先从自己擅长喜欢的事情做起,培养自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那些过大的任务,裁剪修改,分类,合并同类项,循序渐进,慢慢升级自身的系统,从而克服恐惧。 你要相信,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Second
规划“他人”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自己的
“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相信,不止是我,还有一些和我一样有着此种想法的“同道中人”吧(〃ˇ㉨ˇ〃~)
但是……很多时候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总喜欢借鉴自己榜样的一些生活方式,甚至原版摘抄。因为渴望成为和他/她一样优秀的人而忘记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基础的原则。
榜样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从而以他/她们的高标准来严格自己,使自己喘不过气,更加焦虑不安,形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趋势走向。逐渐丧失斗志,安于现状,进化成“三分钟热度”的人。
解決策〈かいけつさく〉
在借鉴榜样的生活方式和目标时 应结合自身实际,相互对照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ಡωಡ) 再根据自身可接受范围【min,max】 从而制定你的独家计划~ヽ(•̀㉨•́ )ゝ✧ 然后 积攒经验 打怪升级 打造出你的专属人物
Third
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时间(ಡωಡ)
计划制订完成后,就要开始实施了。但你渐渐会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你正在全心全意的做着第一个任务时,闹钟此刻不合时宜的响起。。。提示你第二项任务的到来,你只能忍痛割爱,投身于下一项任务,但你依旧会对前项任务念念不忘,形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恶性循环中去。
周而复始,忙的“一事无成”。因为你总在去下个任务的路上和思考前项任务的回首中度过。
解决方法
先利用计时器,记录自己每项任务所需时间,然后将时间稍稍延展开来,保证时间充裕。
再利用四象限法则,合并同类项,列出轻重缓急,投入进去,慢慢专注,直至结束任务。
Forth
面对诱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趋利避害”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使我们不断升级,保持延续,促进发展。
但也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停滞不前。变成了“老鼠吃米”中的老鼠,宁愿安于现状,也不愿努力前行,最后坐吃山空,感慨“时不待我”的遗憾与可惜╮(╯_╰)╭
解决途径
1.心理暗示“再坚持一下”,不断暗示,直至完成任务。而当任务结束后,可以反过来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作是种奖励。
2.想想后果,望望你想实现的未来生活。如果弊大于利,那就老老实实开始任务。
反之,也无需对自己过于严格,只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指标,偶尔的放纵,也未尝不可。
与其说努力坚持,不如说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曾提到过:坏习惯一旦养成是不能根除的。〈但也提到过〉虽然习惯不能根除,但是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好习惯来代替它。
所以,我不认为拖延是一种疾病的代名词,相反,我觉得它只是我们用来躲避困难的借口。“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去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不够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