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一摸孩子滚烫,39.8度,火急火燎地抱起孩子去医院挂急诊,回来一夜未眠,喂药、量体温、擦拭,再量体温、再擦,如此反复。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很熟悉?孩子生病了,每个妈妈心里都着急,恨不得代孩子生病,有时候还会因治疗方向不同而与家人面红耳赤,但无论你如何着急上火、焦虑难受,孩子生病的痛苦仍需要他自己承担,无人能替。
你可能会说,作为父母见孩子生病痛苦,怎么可能会不焦虑呢?但我想问的是,焦虑有何用?请放下焦虑,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生病这件事儿。
放下,说着容易做着难。今天我要通过分享三个观点来缓解大家的焦虑,让你做一个安心妈妈,成为照护孩子的一道“神光”。
01 生病是正常的
人永远都会生病,孩子脏腑娇嫩,生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一要冷静看待。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等是在确立他最初的免疫系统反应模式,就像是孩子的生长、发育、修复一样,是一个身体自然变化调适的过程。孩子的神气是非常敏感的,你的过度焦虑和担心,会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对康复极为不利。
二要做到静心。孩子突然生病,父母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工作,经常会急匆匆地去看病、喂药、打针,寄希望于医生,殊不知,医生也是在做实验,不能确保药到病除的。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学会静心,因为我们才是最了解孩子、对孩子最负责任的人,静心分析病因,配合医生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三要观察总结。孩子每一次生病父母都要留心观察、学习、记录,总结出孩子生病的规律,了解孩子的体质,慢慢掌握哪种治疗方式对你的孩子效果最好,早日找到日常护理及喂养的有效方法,这一点很重要,要不然孩子就白生病了。
02 防范于未然
“上医治未病”,防大于治,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做孩子最好的医生。如何防?
一是保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的一生都是一场“脾胃保卫战”,这是重中之重,三岁之前正是孩子健全脾胃的关键时期,这就体现了喂养的重要性。孩子饮食宜清淡、好消化吸收,生冷、黏腻的食物不要吃,以减少脾胃受损的机会。比如,常见的一个端午粽子、一个冰激凌引发严重的上吐下泻,这些诱因需要有意规避。
二是保睡眠。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跟大人一个作息时间,睡前吃喝、疯玩、看动画、玩游戏,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实则是一种慢性消耗,长期对孩子身体伤害极大,爱孩子请让孩子9点左右睡觉。
三是保防范。要做一个细心的父母,留意孩子生病前会有哪些征兆,可以观察孩子的肚子涨不涨、舌苔厚不厚、睡眠安不安、大小便畅不畅等等,如果出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可有效避免孩子发烧、咳嗽。比如我的孩子,快生病时,一只眼就会变成双眼皮,每次出现这个症状,我就开始通过饮食调整、揉腹的方式进行调理,基本都能快速好转
03 注重身心平衡
当前很多人都普遍关注“病名”,过分关注医学治疗本身,而往往忽略造成某一生病“症状”的根本原因,不去除根因,所有的治疗都只能是暂时缓解甚至更糟。
而任何“病”的根,都可以通过“三问”在家里、在心里、在大自然里找到。
一是你的家庭氛围好吗?父母的关系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家庭氛围,而家庭氛围又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内心状态。家庭的能量属于U形状,父母能量足、精神饱满度高,孩子在一个高能量场里,自然能积极乐观通达。
二是你给孩子的压力大吗?比如,孩子在学校要学各门功课,放学和周末还被各种特长班填的满满的,小小的人儿要同时接收那么多信息,就像小树苗根系还不发达,施过多的肥,很难消化吸收,反而会把根烧坏,导致小树苗枯萎。
三是你的孩子经常接触大自然吗?孩子天性爱玩,但现在的孩子不是在家玩游戏,就是被带到封闭的游乐场,好像玩的方式更优越,但大自然的能量却是最能滋养孩子的,多带孩子到户外晒晒太阳,跑跑跳跳,玩玩泥巴、玩玩土,培养孩子与天地万物的沟通联系,或许是一种更好的给予。
记得我大女儿7个月大时,经历第一次感冒,我担心的都快要哭出来了,全家出动去医院,见到医生就像见到救星,听话照做。但到2岁时我突然发现孩子生病越来越频繁,用药也越来越重,不是输水就是灌肠,才开始慢慢从孩子的喂养、作息、心理等方面反省这个事儿,进而接触了中医,知道了“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的道理。只要注重调理孩子的肚子,根据孩子特点科学喂养,就能有效避免生病。在朋友推荐下,又看了李辛老师《儿童健康讲记》,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所谓的病,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该作出调整了,有的问题,可能就像大树上的一片黄叶、一个枯枝,无须挂怀,这些理念彻底改变了我的焦虑状态,让我更加注重从身和心两个方面去关注孩子健康,让孩子自然而自由地成长。
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妈妈们,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健康,而这个调节阀门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就可以找到。让我们一起做安心妈妈,成为守护孩子健康最好的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