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想到提笔写,源于在朋友圈见到一篇讲美食的文章,突然就有了些感慨,一时兴起罢了。
关于吃的文化实在是太多了。昨日夜里同亲戚吃饭,席间的两人突然就煮胡豆一事热烈讨论起来。言语间竟有几份相见恨晚的意思。不论这热烈到底有几分真假,是不是社会交际的老手风逢场过招。但凭两人恨不得当场写一份食谱出来的态度,就不得不让人唏嘘,这中华大地上,藏在美食里的故事到底还有多少。
如今的餐馆,特别是街边,景点旁的特色小店子,都恨不得给自己的菜品配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不说别的,就是当初学校旁边的一个冒菜店,也在墙上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给美食配上一个有意思的背景,那些来自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厚重和滋味。或者说,那些故事更能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食物是有温度的,美食更是如此。
最能将食物的温度感表现出来的就是汤了。热气腾腾的汤,无论是熬上几个小时的,渗入了各种食材滋味的浓汤,还是着以几叶翠色的淡汤,都能给人最为直观的体会。尤其是这寒冷的冬日,如果适时来上一碗,咕咚一口,肚子就豁然暖了起来。这样的温暖是来自味蕾的,身体最直接的感触。但食物带来的温暖不仅仅于此。
无非求碗热汤喝
这是张佳玮的一本书的书名,同时也是其中一个章节的小标题。张佳玮其人,早先在豆瓣上读过他的一两篇文章,行文风格很轻松,不累。只是这个名字,很容易和前段时间因电影又火热了一次的张嘉佳弄混。正如书中所讲,一碗热汤,在贫寒的年代,足以救活一条人命。一碗热汤,将所有的食材和滋味包容其间,心活络了,情感就升华了。
记得大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童年的记忆”。回忆过去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对于美食。也是如此。小学时候,我经常在外婆家吃饭,每次被问及想吃什么,总会高兴地说:“粉蒸肉。”那时候,外婆家有一个小铁磨,粉蒸肉用的粉总是自己磨的。那小时候的我觉得磨粉格外有意思,总是要争着去推磨,每次用力,看着细细的米粉一点一点的撒下,香味充满了童年。后来外出读书,也很少回去。不过,每逢节假日,还是可以吃到熟悉的粉蒸肉。那样的味道确实是独一无二,绝非在超市里买来的调料所能比拟的。
于我而言,粉蒸肉就是美好的,温暖的。不仅仅是愉悦了味蕾,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掺杂其间的,有童年的快乐和来自长辈的情感。这是食物背后的故事所赋予的内涵。
做饭,为谁而做;吃饭,与谁同吃;是匆匆扒上几口,还是细嚼慢咽。美食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我们对于美食也会掺杂上此情此景的主观态度。好好吃饭,好好品味,生活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