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IT圈真的很容易让人焦虑,最近圈里又开始流行读《原则》。山下也买了一本,还别说,向来读书最是疗焦虑,跟听歌最解情愁一个道理,刚读几页就从上验证了自己当下的最大问题:极少复盘,欠缺深度思考。
从业以来,也是经历过几个不同的行业,走过很多弯路踩过很多坑,所以很多认识的社交伙伴多多少少想来做一些交流。山下对社交基本上来者不拒,有意识也想要形成个人品牌。来做交流的人多了,也就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很多看似自己理解的问题却回答不出别人想要的答案,有些回答看似回复了答案却多是揣测缺少有条理的分析(特别是数据层面)。很多时候,想要引导他人,问题上仅能基于经验,踩过的坑趟过的河讲一些文不对题的故事,即便是经历过的行业也未拓展出拿得出手的解决方案(除了对婚庆当初有所思考却赛道踩错一路悲观)。
具体的回顾自身问题,经历过B2B2C的电商平台,多是拾人牙慧,盲人摸象般揣测别人产品的设计逻辑,创新力不足;微信公众号平台自己也玩,却仅能嘴上说说,方法生硬官方连篇,重在营销未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婚庆平台虽然看似拨开了行业的迷雾,又不知如何把项目商业化。
所以,拿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对着腾讯的产品模型来讲,自己也仅能算是产品入门。
野路子的风格持续时间愈久愈焦虑,现状堪忧:
- 习惯对事情简单总结,多是些浮于表面的浅显道理,借信息差唬唬外行还可以;
- 知识碎片化;
- 大局观不足、看法片面,或者说对行业缺少深层次的认知;
- 遇到未接触的领域犯怵,找不到合适的思考切入点;
- 个人风格,缺少体系没有打法,没有方法论,也没有可复用的思考路径
深度思考是什么?
山下理解,它是能够快速解析事情结构,梳理来龙去脉、上下启承、因果关系的能力,能够将一件事深挖,看到藏在背后的故事。
掌握深度思考的目的
直白说,为了进步,为了创建个人品牌。在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想要掌握思考的路径,形成一套自己的打法。学习是个过程,在众多高人前辈的知识经验里,并非获取不到深度思考的提升,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快速代入前辈的思维模式。
前人说到,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都有一颗超乎常人的同理心。管理是职业生涯进阶的必经之路。同理心可以培养,深度思考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换位思考追求双赢。
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样是有迹可循,或许可以通过战胜拖延症、常做思维训练、多读书来做到。
战胜拖延症
拖延症是碎片时间被占用的罪魁祸首。过往经验中,浴室、地铁、上班途中等碎片时间总是会有沉思收获。明确少刷些视频、朋友圈、微博等。
有目的的思维训练
遇事不急于下结论,无论是自己的事情还是社交伙伴的疑问,都先做思考。凡是多问为什么,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借助5W1H六何分析法去了解什么时间谁在那里会因为什么原因遇到什么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时间久了,思维路径形成,事情就会被拆解详细。
这时候,还需要代入前辈的思维模式,想下前辈们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会用何种方式以何种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
最难的还是复盘。从项目角度看,一个阶段的结束就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需要全局角度分析还原事情的过程,思考其中的问题并且寻找解决方法。复盘需要记录和总结,这是被长期以来忽略的重要事宜,且保证复盘后的总结可被复用,值得时长温习。
多读书
因为读书,才有了今天的思考。所以,读书的作用并不一定是获取书中的知识。
深度思考的执行实施方法,说来简单,还需长时间实操总结。
祝福自己。也祝福看到本文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