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有篇文章,谈到写近体诗的一些问题,笔者深受其感,同时也想“显摆”几句。说是显摆,其实是惭愧,因为我也不懂诗,虽然也喜欢写诗,但一直都放荡不羁,不拘一格。总觉得,诗嘛,本为心志,有声要发,有情想表达。歌者,舞者,写诗者,均因如此,而且有时也是一种长期积累,偶尔碰之的结果。既如此,何必认真。
诗的起源,本就源于劳动和祭祀,有情而发,其歌其舞,舞之蹈之。所以说,它是人体、外界事物或内心的一种宣泄和赞美。像诗经里出现一些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无不关如此。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不过是文体风格上逐渐演变而已,文体的表现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其动力,其内容没有改变。依然表现爱情,依然对生活赞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知相思兮无穷极…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昨夜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些朴素淡雅也好,唯美艳词也好,都是缘于一种情、景的描写。一种情不自禁的描述!
诗词有了它固定的格式。平仄,对仗,音韵,都开始有了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我们说的格律诗。诗仙李白的诗潇洒,大气,飘逸,其气势,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规律中有一种洒脱不羁的超脱。他追求的一种自由,奔放,壮观。而杜甫却是一个非常重视咬词酌句的人,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说格律方面,非常讲究。过于讲究,相反就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笔者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较之,更喜欢李白的浪漫、奔放、率直,其想象的气势和意境的华美!
说到写诗,我不是不懂格律诗的写法,其实是认为太受拘束,不便于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总认为,诗嘛,言为心声,歌之舞之,干嘛非要弄一堆平平仄仄受制于自己,像戴着一副镣铐在舞之。诗,本来寻求的是发泄和快活,干嘛非要缠死自己,这个字不能用,那个字去之,取之,换之。而恰恰有时候,这个字搭配在一起,感觉特别妙,可它偏偏不符合平仄的规律,所以,就如此厌倦起来,自己随心所欲写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拘无束。
可是,最近一些日子,拜读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大作和他们对格律诗的一些看法,也觉得颇有道理。事事要讲一个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还是遵守一点好。
其实,我个人觉得,格律诗,也是譬如杜审言那些老学究,学究出来的。说白了,那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参照物,说你的诗写得好,你得有一个参照的标准吧,首先你要入门,所谓的入门,就是有一个门槛。有一定的标准,用什么来做标准呢?那就是平仄,对仗工整,字数合理规范,其次就是用字用句了。这样一想来觉得也有道理,所以,还是愿意承袭古人的标法去做。过去不愿讲章法,第一认为它受限,其次也觉得有一定难度,尤其耗时间。
其实细想来,平仄也没什么难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学章法。其实,懂一点章法的人,是很看不起不讲章法的人,写得再好,不讲格律,充其量不过是一首打油诗,这点也尤其刺激到我。我不是不懂,只是不愿为之,既然讲,那就正规开始啦。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理解,谈谈自己对平仄的看法。过去讲平上去入,(入声字,咱们不究)咱们现在讲阴阳上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二为平,三四为仄就好。我觉得,诗词的意境和搭配的韵味很重要,还有一点创新,多用新奇一点的文字,忌讳平白。其次,尽量不要犯规。犯规,就是所谓的孤平,孤平,就是整句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格律诗讲究的是,平平仄,或仄仄平,千万不要出现,仄平仄,平仄平,这就是所谓的犯孤平。当然孤平,孤仄是可以救的(古时称拗)在下联可救。
下面,以这几幅画为题,我作一首律诗。
看自己能否有拗(救)
春风俯瞰趣成图
其情致远为君牵
岭瑟峰寒今即起
独人羁洒任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