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5 星期三 莆田
早晨一起出去吃早餐,看了一眼店家主打的是豆浆炒米粉,装在碗里黏黏糊糊的一坨,就没有了食欲。莆田朋友说,这是莆田人早餐最常见的食物,可是我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走了几步看见有卖拌面和水饺的,一个人坐下要了一盘水饺一个卤蛋两片卤豆腐干,很快吃完了,莆田的水饺还挺好吃的。
吃完早饭大部队去参观,我一个人回到酒店,泡上茶看书。这两天和方叔叔、贾国龙聊了很多,有些是闲聊,一个话题说几句就过去了,有些是认真的聊,就一个话题深入的聊下去。我这个人胆大嘴快,想到什么就敢说什么,也不管对错,不管人家是否爱听。好在他们知道我的性格,好听不好听的也不会怪罪我。聊天吗,话说的就随意些,逻辑上可以不严谨,大致把意思说明白就可以。
聊天大致围绕着中餐创新展开。这是个说了很久但是也没能说明白的话题,其中原因有很多,很难有一个纲领性的意见出来。菜品创新?口味创新?烹饪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每一个方面都有创新往前冲的必要,但什么样的改变才是创新、才是有效有价值的创新,却难以界定,因此也难以见到革命性的创新、变化。
进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武器的批判”的话题,在成都、澳门吃了两次江振诚先生的川菜之后,对“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这个问题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果我们把饮食、菜品看作是评价的对象,那么对它们的评价标准就是这里说的“武器”。那么问题来了,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或是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农耕时代食物鉴赏的基础上,味道、味型、技法、呈现等,包括对美食美味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基础雄厚,其丰富性足以睥睨其他饮食谱系,批判的武器足够强大。
只是时代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四十年飞跃式的进步,让我们的物质文明从农耕社会迅速进步到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甚至到了信息化社会,中国餐饮的发展更是跟随社会发展与进步,成为市场化最彻底的一个行业,可谓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在这种形势下谈论中餐创新,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谈论餐饮创新、中餐创新,就产生了批判的武器不够用、不好使的问题,(批判的对象极大丰富了,可是批判的武器却没能跟上对象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说“批判的武器”(那些食物的认识与评价理论体系过时了单薄了)用这样的理论预测设计未来,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其正确度也会打上不少折扣。
未来的餐饮该是什么样子?怎样的味道才更具有普适性?如何呈现才能让消费者接受喜欢?伴随着互联网兴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着怎样的消费习惯口味习惯?这些问题摆在餐饮人面前,也是餐饮企业持续发现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以往的经验难以解决,依照传统思维很难找出一条突围之路。批判的武器落后了,很难进行有效的“武器的批判”了。前段时间《餐饮老板内参》联合美团点评推出了一份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餐饮消费主力军,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新青年生活标配是这样的:外卖、养生、加班、恐婚……80后淡出了研究视线。”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要想有好生意,势必要研究把握这一代人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所谓创新是否也要围绕着这样的人群呢?可是要不要考虑00后、10后呢?社会在发展,新人不断涌现,创新也就是一个永远时尚的话题。对于餐饮人来说,问题的关键在转变观念,跳出传统思维,也就是说要掌握新的“批判的武器”,才有可能在创新之路上有所收获。
学习是个过程,创新更是一个过程,不是即时的立竿见影,需要耐心、韧性和坚持,《愚公移山》中说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只要你相信自己,努力坚持,结果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