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唱和朋友的诗,还是年初时候,大约过去了四个月,如果我没记错。
这不是重点,所以我也懒得去考查。重点是当时自以为是,认为只要回诗便是唱和。幸好有内行的诗友提点并不吝赐教,否则定被大方所贻笑。
也正是从那时才知道:和诗是需要押原诗韵的。知道是知道,也仅此一点罢了,并没太往心里去。
今天无意看到眠石与萧寒两友的唱和,忍不住诗心,又班门弄斧一首。
晚上突然想:究竟怎样才是对的和诗呢?于是便向百度老师虚心请教一番。
百度后大体了解:诗人间以诗互相赠答,乃诗坛雅事,也是常事。但和诗与和韵是不完全同的。
唱和诗当滥觞于北魏王肃夫妇,以唐时为盛。这时的和诗,一般是以意相和。也就是一问一答,不能答非所问。至于用韵,完全可按自己需要,不必跟从。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为酬答,押十一真韵,而白居易赠刘禹锡的原作首联为:“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是赠诗,押五歌韵。唐代王维以辋川各景点各为一题,收自己与好友裴迪同名诗各二十首,自编《辋川集》,在前言中说明为同咏,但韵不同,也属于和诗。
中唐以后,和诗严谨起来,演变成了和韵诗,赠答、唱和价码提高了。以元稹白居易之间的唱和居多。
现在我们指的和诗其实都是“和韵诗”,就是依照对方原诗中的韵脚来作诗。一般有三种情况,按照用韵从宽到严的程度依次说明如下:
(1)依韵,就是依照原作所用的韵部押韵,具体的韵字不必与原作相同。
例如,王维《答裴忆终南山》: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原赠诗裴迪《辋川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绝句》为:
秋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这两首诗见于《唐才子传.王维传》,按当时韵律,两人所押之韵,韵字不同,但属同部韵。
(2)用韵,就是必须使用原作的韵字,但韵字的排序可以打乱。
如唐代高衢的《和若邪溪女子题王乡驿》: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其原诗为唐代若邪溪女《题王乡驿》:
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没妾空还。
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过别山。
原诗韵脚是关、还、山,而和诗韵脚是山、关、颜;用了两个原字,而次序不同,还有一个不是原韵字,也可视为用韵。诗题标有“用韵”的一般都属此类,如,韩愈有《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宋代虞俦有《用韵和仲兄》,但因原诗不可考,无法比较。
(3)次韵,也称步韵,这是和韵里最严格的一种,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韵字,还要依循其用韵的次序。
如白居易《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花见寄》:
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
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
题中“元九”即元稹,元稹见诗后,以《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诗谢之:
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
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几个人同时用同一题目作诗,则不必和韵。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
可见,和诗、和韵问题,前人之述备焉。唱和诗,可传递友情,亦可强化练笔,促进诗艺,不无好处。不过,不能用之太滥;而且,要根据自己实力适当为之。
以上我所学,有借鉴网络认知,亦愿诗友同学共进。而已。
20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