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曾是少年
你有深潭的眼眸
你有固执的臂弯
寂寂十年,越过童年,变成少年。如今的我们十八岁,是略成熟的青年,有最充足的勇气与精力,处于面临社会的边界,没有利益的牵绊,朋友就是朋友,兄弟凭的是仗义。此刻可以回想的是天真的那段时光,你也曾是少年。
许多初恋容易萌芽于高三那一年,压力极大,家庭不理解,对成绩的执着追求,稍微退步便是大危机,国家教育状况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深陷其中,包括你我。此时的同桌,窗外潇洒的打篮球男生或是年轻的老师都可能成为荷尔蒙激发者,然而我的同桌是同性,教室的窗户看不到操场,还有老师是已婚的地中海大叔,显然没什么指望,于是友情成了安慰我疲惫忧伤心灵的唯一良药。
有没有做题太困太累而选择趴在课桌上直接睡一下午的经历,可怕的是一睁眼就看到一堆新发的卷子被同桌整理好放在桌边,习惯后就不再惊讶默默地摊开,熟练地拿笔书写。其实更多的时候同桌是不管我的,卷子就被铺在头上,清醒时小心翼翼把头挪出来,埋没书香中也不过如此,损友们把这张照片拍下来,留了很久,每次看到都会有触碰卷子的熟悉感,然而内存比不得人,没多久出现差错,照片悄无声息地不见踪影,只有人能把影像投在脑子里,选择性忘记。
每个人都有一起长大的朋友吧,统称为发小,闺蜜什么的叫起来太过暧昧,总能想起狗血偶像剧里时不时决裂的朋友关系。好久不见是说给陌生人听的,熟悉的朋友无论多久没联系,都不会说起这个词,见面就打成一团,你过得好不好?才不会问,一看满面春光,身材圆润,年纪轻轻过得不好能是什么样,哪怕是各自新交的朋友圈,扯不到一块,我们的圈子是固有的,不会混更不会散。
的确是年轻,我们没那么多感慨,没有太过强烈引领新时代的责任感,也许再过两年我们会迷茫,二十岁左右的急躁奋勇是正常的,没必要为了显示成熟而故意规避应该有的过程。离开家到陌生的城市上大学,亲近的人都不在身边,孤独无助感是会有的,实在难受打个电话给发小大哭一场,毕竟家人永远是报喜不报忧的,哭着说出一句我好想你啊,自己也觉得矫情,没准你俩一起哭呢,就为异地没有家乡那口好吃的味道。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怕离开朋友,因为关系很清楚,走的再远,哪怕大半年连个电话都没有,一见面还是那句
你丫大傻,又胖了
怀念过去是不满现在而产生的感触,朋友都是慢慢成为老友,然后升级为损友,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陷入怨气怪圈,独自走上不归路。
好久不见真的太过沉重,每次说之前都有卡在嗓子眼的感觉,所以放轻松,喜欢和爱的就去追,化成无奈的好久不见会不会太过悲哀。
我在山西,你们在哪来着,我要瘦成一道闪电,你们放肆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