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音 图|网络
年岁渐长,越来越不敢对外说自己爱读书,但每每又觉得无话可说,似乎自己什么没有特别的爱好,于是“喜欢读书”这四个字便顺口冒了出来。
心里不免有些惶恐。我的那种浏览式的读书是否能被称为真正的阅读呢?
想起此前在大学课堂上,老师见我时常包里都带着一本课外书,便让我上台和大家分享下正在看的书,那时候刚看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的时候心里会觉得有所感悟,觉得真的很经典。但是站上台让我分享的那一刻,我十分好奇我读的书都去了哪里?
撇去那些纷繁复杂的人名,具体的故事情节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能跟大家说说我虚无缥缈的感受。
后来老师见我分享不出来什么东西,便跟我们说起如何去阅读才能将效果最大化。例如说首先拿到一本书就是对它整个的逻辑框架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于小说而言便是理清人物关系。然后是阅读期间有什么感受或者看到好的句子要及时的摘抄下来。最后是一个读后感的撰写。
我深以为然,可是我并不总是能够完成每一个步骤,或者说,我能完成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那个时候我渐渐的意识到,我那种“闭门造车”似的阅读除了给我一时的震撼与感悟,其实给不了我更多的东西。比如说我想要的成长。
我需要去接收不同的观点,有很多或许我并不会认同,但只有这样我才能学习到他人的观念与思维,同时也要尝试着去输出一些观点,这样才能够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成长的养分。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阅读本就是踏着别人的脚印前进。
回忆下我们阅读的过程,除去在图书馆大浪淘沙式的选择一本书,其余的大抵是先在网上搜罗一番,“2018年度最受好评的十本小说”、“大学生必看的五十本经典名著”、“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三十本书籍”等。或者通过他人推荐的方式来选择自己将要阅读的书。
在后来的阅读中也有接触到另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私人化的事儿。我们每个人选择阅读的书籍,都会从书海里选择自己爱看的某一类的书籍,不论阅读多么宽泛,总会有所偏好。而每个人通过阅读所得出的观点是不同的,同一本书,有的人觉得好看,有的人觉得枯燥无味,有的人觉得没有可读性,有的人觉得非读不可。
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是私人事还是社会事?
通过思考,我得出了一个观点:读书既是一件私人的事,也是一件社会的事。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人类社会所影响的,历史上那么多本书,为什么遗留下来的就只有现在的这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书反映了人类共同的需求,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其实更多的反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在接受着“正统”的教育,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在社会的大框架下,我们只要不去做违反国家法律的事,不去肆意传播自己的私人观念,那么没有人能够干涉你的阅读。可以称之为大框架下的小自由。
总而言之,阅读看似私人,实则社会。它从来都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与你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