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之前有写“好好说话”这个主题,这个主题还未完成,还会继续,预计还有两到三篇;本篇是对这个主题的技巧型补充,有必要会一直更下去。)
之前有谈过好好说话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论述了“好好说话”的概念和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做到“好好说话”的几项原则;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在遵循“好好说话”的基本原则上,如何面对我们常见的一种尴尬语境——"话题终结者"。
话题终结者长什么样子?
习惯上我们将生活中不会、找不到话茬子,还特别喜欢堵住话头的人称为——“话题终结者”。我们呢,与这类人聊天说话时总是感觉特特别别扭,实在说不到一块去。
如:
一次聊天,谈到了马蓉、宋喆与王宝强,当时这是一件时髦的谈资;刘哥说,"是马蓉先犯的错,宝宝躺枪了",小王:"是不是啊?",刘哥又说“怎么不是,网上各种照片,内幕都吵翻天了……”,小王“网上的话未必可信”,刘哥 “……………………” 。
明明只是聊天,小王却一本正经、严肃着脸用上了学术研究的态度,不仅终结了话题还让话题发起者难受的不行;聊天谈心本是交流感情,加深双方了解的事情,谈资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活跃沟通交往、互相了解的过程;上面的故事虽纯属我个人虚构,但却实在发生在我们身边。
比如:
- 有时是同事之间吹牛打屁,谈资基本虚构,一旦出现“话题终结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有时是约会见面,挑起话题到结束话题全程不过两分钟,两分钟里面就好比查户口:问爱好、问年龄、问住址、家庭情况、朋友关系、收入多少…………,最后问无可问,十分!!尴尬!!!
- 有时是认识新朋友,“这里还不错,是不是?”,“今天怎么样?”,“天气真热啊”,“恩,几点了”,无从入手,说什么、谈什么完全摸不着头脑
- 有时是“十点钟之前睡觉,把电视关了,不是吗?”,“每天要早起,你该睡了,不是嘛?”;我该怎么说?“你是个话题终结者,你知道吗?”
太可怕了,我想不做“话题终结者”,我要怎么办?
那么以上几种“话题终结者”的表现你有几种,还是都有?**“话题终结”的出现或许因为关系陌生我们放不开,也许是性格内向从未想过如何交谈这个问题;至少我们得明白一点————
“好好说话”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 提出了封闭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谁?”“哪里?”“哪个时间?”,“可以不可以”],这样的问题永远只有确定不确定两种回答,沟通是两方面的互动,这样的问题何来沟通?
- 问题过于宽泛:问题过于宽泛不具体会让人感觉花费太多精力、产生疲劳感,所以回答也只是出于礼貌应付
- 抹杀了对方选择的权利,“应该这样,不是吗?”,我们说过沟通的权利是在流动的,抹杀别人的选择权,只会让沟通走向失败。
- 一开始就表示不赞同,人本能的是需要认可的,一开始否定别人,也会让他失去与你沟通的的欲望
- 不知如何说起,不了解,不认识,找不到共通点也就找不到话头,何谈愉快的交流?
如何避免“话题终结”的雷区?
-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怎么样”,“为什么”,“以何种方式”
还是之前的例子,如果小王这么说:
刘哥说,“马蓉出轨,宝强冤死了”,小王“那宝强反应怎么样?”刘哥“那当然气疯了,直接就发微博了,断绝一切关系”,小王“也是,这样的女人……”刘哥,“嗯嗯,………………”
然后相谈甚欢,成为了好朋友。
故事还是虚构,但很明显用开放式的问题,会更让人交谈的欲望。 - 避免问题过于宽泛;比较一下,“最近如何?”与“听说最近买了新车,有何选车心得,说来听听?”哪个更有让你你回答的欲望?
- 把沟通权利流动起来;把“每天看电视小时,不是吗?”换成“你是选择每天多看一会电视,长大了不戴眼镜找不着路还是现在就乖乖睡觉,长大以后自由自在跑步,打篮球呢?”
- 先问明意见不同的理由,在表明不同看法
把“你这样做行不通”换成“为什么你会这么想,我个人认为……” - 多想一步,提前做好准备。
假如明天要帮带领居家小孩,提前知道他喜欢奥特曼,那么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你爱看奥特曼”“你父亲喜欢吗”“你一般在什么时候看”“如果你有奥特曼的能力,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孙猴子厉害还是奥特曼厉害”“你的小伙伴们还有谁喜欢奥特曼”,提前做好准备,不至于无从下手
如何不做一个话题终结者的秘诀传授完毕,希望你有所收获,本篇的关键技巧来源于《谈话的力量》第一篇,有兴趣可以翻阅,里面还有很多干货,我会继续分享……
关于如何快速和熟悉这类技巧,我有一个建议:
- 每天找人问三个开放性问题,每次三天,重复七次
- 作用刻意练习原则,获得对方感受,调整问题提出方式
- 每天坚持,运用“好好说话”和“微习惯选择”,每天至少一个开放性问题,可以是室友,也可以是自己
此方法适用于我即将分享的大部分技巧的熟悉与掌握,祝你成功。
(每日一更,今日完毕,开始记录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