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读书日那天,恰巧在知乎看到一条提问:“为什么有人很喜欢看书,也有很多书,却不愿意借书给别人?”
几千条答案几乎都是一个意思:借别的可以商量,借书,万万不可!
逐条看下去,才发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两种人:爱书的和爱借书的。
爱书的一般不会向私人借书,因为都懂得那种对深爱之物的珍惜和不舍;借书的很少买书,因为并不是那么爱看。
我也是不借给别人书的人,因为没有人能像我一样爱惜我的书。我也不会张嘴去向私人借书,这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有条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我就是不愿意借书给别人的人,因为在我眼里,书上承载了个人情感,不愿与人共享,更不愿被人破坏。
寒假回家,翻开高中暑假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有几页泪痕犹在,已变成了浅浅的斑点。抚摸着有些皱皱的、脆脆的书页,看到的不只是一本书或是当时引我哭泣的文字,而是高考结束后那段无论困惑与希望都不知源头、不知去向的时光与心情。
换言之,一本书与我共度了若干分之一的生命,就像…蝉蜕,曾经浸润过独一无二的我的独一无二的日子。
而在别人眼中,这只是一本旧书而已,没有什么好珍视的。
与其心塞地把书借出去然后百般叮咛嘱托不要弄坏被当成小题大做,还不如不借呢。”
确实是这样的,你怪我不借书给你,我倒觉得你不懂我的心情:一本书的意义对我来说远不是别人眼里的一本书,它承载的是我的情感和喜爱,尤其是我看过的书,更不出借。
书作为特别私人的物品,寄托着一个人阅读它那个当下的情感,有特定属于自己某个人生节点的记忆和感悟,被借后破坏了、搞丢了,心从此就缺了一块儿,这种遗憾是没办法弥补的。
02
很多人不愿意借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有的人对借来的东西大都不会爱惜,最后的结果就是有借无还。不催着要自己生气,催了别人生气,丢了只能自认倒霉。
我借出去的书,很少有完整还回来的,包括很多再也买不到的版本,偶尔经过多次讨要拿回来的几本也是面目全非:书页分离、油渍斑斑、少皮缺页,简直惨不忍睹…同一个世界同一批借书人。
喜欢借书的人,也很少有自己花钱买书的,借书并不是真的那么爱看书,只是因为一时兴起,或者听别人说好看而已。
我中学的时候,买不起书,只能看连环画,当时买一本连环画的价格是七分钱,租一本连环画两分钱,我看书的钱都是自己省出来的,因为学校里的饭吃不饱,课间可以用零花钱买学校的油炸馒头垫肚子。为心爱之物饿肚子,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很开心。
不愿意花钱买书,是因为并没有那么爱看书,真爱很好辨别,那就是“愿意为它花钱;想第一时间握在手中。”爱一本书和爱一个人其实是一样的。
有人肯借你钱,却未必肯借你书。除了去开放式书店或图书馆借阅,我不会跟任何人开口借书,在别人那里看见感兴趣的书,就直接去实体店或网上购买。
而对于开口借书的朋友,我宁愿买本新的给他或者甩给他我的购买链接。绝交可以,借书免谈,反正你张口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不知深浅了。
很喜欢一位网友的话:
“如果你在向别人借书,说明你还不懂书;如果你还在借给别人书,说明你根本不配拥有那本书。这与小气无关,这是灵魂的煎熬。”
三毛也表达过自己坚决不借书的态度:“我的书和牙刷都不出借,实在强求,给人牙刷。”
书不外借,还因为一种精神上的洁癖,我看过的每本书上都有我的印记:标记的段落、标注的文字和那些只有我自己能看明白的圈圈点点,这种非常私人化的东西,不想再让别人碰。
书就是孩子,就是爱人,自己爱不释手的东西,很难心甘情愿的借给别人。
如果是真正爱书之人为什么要借书呢?我绝不相信这个年代会有哪个人买不起一本书。
03
至今对《康熙王朝》的一个场景印象很深:康熙的御辇载着老书生姚启圣行驶在盛京的冰天雪地里,康熙说:
“朕这儿的书,你可以随便取阅。”可到了姚启圣要下车的时候,手里的书还没看完,康熙要下了那本书:“朕有两样东西从不送人,一个是朕的嫔妃,一个是朕读过的书。”
“读过的书不送人,”贵为一代圣君,说到书时依然是读书人的语气。
诗人徐志摩也是一个爱书成痴的人,他有很多藏书,但是一概不外借,1925年,因为与陆小曼的热恋遭人非议,徐志摩临时决定去欧洲暂避风头。
就算是在这样的紧急关头,他也不忘写信给陆小曼,信里特意交代自己的“书”怎么处理:
“你今天上我的屋子里去过没有?希望沈先生已经把我的东西收拾起来,一切零星小件可以塞在那两个手提箱里,没有钥匙,贴上张封条也好,存在社里楼上我想够妥当了。
还有我的书顶好也想法子点一点。你知道我怎样的爱书,我最恨叫人随便拖散,除了一两个我准许随便拿的(你自己一个)之外,一概不许借出,这你得告诉沈先生。”
这封信里可以看出一个读书人的爱书程度,那么多书,那么多朋友,能到他屋里拿书的也就仅仅一两个。
也许会有人觉得他很小气,不近人情,其实这跟小气与否没有太大的关系,借出一本心爱的书,就好像把这本书交给了未知的命运。
很多有过被借书经历的人都说:“除掉极少数真正热爱学习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借书不过是一时兴起,借回去之后很可能是丢在那里落灰,这种轻慢是很难让喜欢书的人接受的。”
04
清朝著名的藏书家及出版家叶德辉老先生,曾在在书房门口贴上一条大标语曰:“老婆不借书不借。”
这句话也许有戏谑的成份,却也说出了很多爱书之人的心声。
知友霜天晓角也曾谈过她不借书的原因:
“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通常非常不喜欢把书借给别人,如果他愿意愿意把书借给你,要么就是真的非常非常欣赏你,要么就是这本书他不想要了,即便这样,他还是会给你推荐淘宝、当当、亚马逊和全国各大书店都可以买到。”
如果你不是一个喜欢书的人,你可能很难理解:明明他书架上就摆着那本书,为什么要我去网上买呢。
我也很难理解那些借书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知识的人,遇到喜欢的书,会不想办法自己去寻找、拥有,而天天想着从别人那里借。
就像夏丐尊说的:“借来的书,我好像过不来瘾似的,必要自己买的才满足,这也可谓是一种占有的欲望。”
喜欢不是应该想据为己有吗?自己买回来想看多久看多久。
很多人借书都是只知道“借,” 而不想着“还”,就像他们对待人际关系一样,只知道伸手,拿来主义,没有一点责任心。
别人当宝贝一样的东西,借走了一点不爱惜,随意糟蹋,借书借出一肚子不开心,何苦呢?
也许有人会说我矫情、小气,不就是一本书吗?说的像什么宝贝似的。尽管去说好了,如果能从此堵住那些借书之人的口,就是我写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
这世界上的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你喜欢借书,别人不喜欢借给人书,理不理解的不重要,不来借就行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补充一句:己所欲,慎施于人,别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
一本好书,就如一个挚友、一位长者,真正喜爱他、敬重他的人自然就能得到他的恩泽。
一本好的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总能有点领悟,正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好书,谁敢随意借出呢!除非真正同道者,才可相互交流,互补长短。
君子不夺人所爱,尊重一个人,就别提借书,免得一开口朋友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