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处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①,其不欲见贤②。

【注释】

①处:有“占有”的意思。

②见:通“现”,表现。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子持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解读】

本章老子以天之道与人之道作比较,突出天道的博大和人道的渺小,从而得出人道要效仿天道的结论。

在阐述天之道的时候,老子把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人们张开弓箭目的是为了射捕猎物,所以箭头的方向要随着猎物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加以补足。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造成天下贫富不均和权利不平等的根源。而天之道则是为了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久,能够使人心安宁,防止动乱的发生。

“天之道”即自然规律,茫茫宇宙之中万事万物都保持着有序的平衡,多了的会自然损减,少了的会自然补全。

然而,人类社会却不是这样的,那些掌权的统治者本来就占有了大量资源,却依然不满足,还想尽各种方式来压榨人民、盘剥人民。

而那些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不仅仅要承担沉重的社会生产任务,还要被统治者征税、服劳役,常常不堪重负,生不如死。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在其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更是提到:“近几十年来,世界的贫富差距正在严重恶化,而且据预测将会继续恶化下去。”

《论语》中说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正是因为不公平现象的广泛存在让社会变得充满敌视和仇恨,充满各种奸邪和罪恶。

如何效法“天之道”,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所有领导者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