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写手的15堂必修课#第六课随笔
记西藏山南市姐德秀残疾人拉果次仁的故事
新年伊始,贡嘎县姐德秀福利院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个藏族男人身边开心的谈论着。每个老人手里都拿着一套崭新的藏装,脸上满满都是喜悦和感激。临近年关,他们的老朋友拉果次仁来给他们送过年的新衣服和买年货的资金。
贡嘎县姐德秀镇素有邦典之乡的美誉。邦典织造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邦典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今年已年过半百的拉果次仁是姐德秀居委会村民,他是这个古老小镇上远近闻名的邦典裁缝师。从他坚毅和自信的脸上,你完全无法看出他竟是一个下身重度残疾的人。
四岁时一场大病让本健康的拉果次仁失去了双腿,走路只能靠双手撑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四岁的孩子也许无法理解失去双腿的残酷,可是命运却极近残忍的宣告了拉果次仁一生的残疾。
命运对于这个孩子的残忍远没有结束,本就出生在单亲家庭的他,母亲又得了精神分裂症,无法给予这个可怜的孩子任何关爱。只有年迈的奶奶用单薄的肩膀扛起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养家重任。
幼年的拉果次仁时常都是以泪洗面,幼小的心里满是对奶奶的依赖和歉疚。对于奶奶的艰辛,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恨自己无法帮助年迈的奶奶,无法给奶奶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十三岁时,拉果次仁失去了他至亲至爱的奶奶。生活的重任全部落在了这个残疾孩子的身上。行动不便的他,从此踏上了求艺之路,开始在姐德秀邦典厂一边学习裁缝技艺。
一边在邦典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好使自己和患病的母亲有口饭吃。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到十七岁的拉果次仁还没有学完裁缝技艺,邦典厂却因资金困难而倒闭。残疾少年拉果次仁没有就此放弃生活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无尽的求生欲望。
他暗下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他跟着师傅认真学习,终于学成出师。但是很多时候因为他的残疾嫌他麻烦不愿请他。面对着这种异样的眼光,拉果次仁用他淡定和从容的个性,用他精湛的技艺诠释着自己的价值。
残缺的人生里也有美丽的爱情。拉果次仁虽然是重度残疾,可是他自信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身边的人。已过而立之年的拉果次仁也拥有了和正常人一样的爱情。
生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还沉醉在爱河里的拉果次仁再次遇到人生路上的坎坷和不平。常年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突然离世。降临人间短短十八天的孩子突然夭折。让他再次受到重创。
母亲虽没有能够给他任何的温暖和关爱,但是是给予他生命的唯一的亲人。还没有真正感受做父亲的喜悦,聆听孩子稚嫩的叫声,就此离开人间。他懊悔没有能够给母亲一个幸福的生活,懊悔没有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一种怅然长久敲痛着他的心……
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垮这个只有一半身躯的汉子。拉果次仁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没有资金,没有工坊,没有业务,他迎难而上,白手起家,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和娴熟的裁缝技艺赢得了人生的第一笔订单,收获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也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上天在为他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
拉果次仁虽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却有着非凡的管理才能,他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将精心编织的围裙、氆氌、藏靴、藏式帐篷等销往西藏各地、乃至尼泊尔、缅甸等国家,不仅极大的改善了他的生活,更使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氆氌裁缝专家。
拉果次仁相继创办了姐德秀民族手工艺编织厂和残疾人手工艺培训基地。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步入了小康,同时不忘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众和像他一样的残疾人。
先后招收残疾人徒弟9人,家庭贫困人员15人,厂内从业人员达30人,每年开展爱心送温暖活动。时常为孤儿、贫困学生捐款捐物达七万余元。2014年拉果次仁还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
拉果次仁的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规划着未来,用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们他残缺的躯体并没有影响它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