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挑食,不是吃货,为了节省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一切从简,省略午餐。但是每个周末,只要方便,我都会制作一道地道的家乡早餐——稀豆粉米线。
前一天晚上用冷水提前泡上干米线,次日早晨起来,一边煮米线,一边制作稀豆粉。
原材料都是家里人从老家快递来的,主要是两种:米线,豌豆粉。
北京也有米线卖,但很多都感觉不正宗,如果老家米线断供,超市里有一种绿色食品可以替代,这是我认为市场上比较好的米线。所谓的好,就是没有其他的添加物,都是纯大米做的。豌豆面是用当地的豌豆打成的粉末,北京市场上豌豆卖,但没有豌豆面,只有黄豆做成的黄豆面。
制作时,取豌豆面适量,用冷水搅开,然后再倒入烧开的水中,不时搅拌。再煮15分钟左右,关火。如果不能马上食用,需小火保温。稀豆粉一定要趁热吃,冷了不好搅拌,味道也逊色得多。
吃的时候盛出做好的稀豆粉,加入煮好的米线上,再放入蒜末、香菜、酱油、花生碎、芝麻油、花椒油、辣椒油,如果有鸡枞油,那就更好了。
吃一碗稀豆粉米线,感觉人都舒服多了。这一周的日子,也有滋味。
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我是云南人,稀豆粉米线,是老家的味道之一。
这样的味道,在汪曾祺先生的《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一书中,多次见到。
鸭蛋
汪老是江苏高邮人,提到高邮,大家都马上会想到鸭蛋,高邮的咸鸭蛋,全国闻名。现在有的单位逢年过节,也会买高邮鸭蛋作为福利一起发给职工。
如此闻名的家乡特产,汪老当然会优先推荐。在《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一书中,汪老将高邮鸭蛋的蛋黄形容为朱砂,多油,与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鸭蛋的吃法很单一,除了蛋黄焗南瓜,就只有单个的咸鸭蛋下饭,下次可以尝试汪老的吃法,拿鸭蛋和豆腐或者其他菜一起做了吃。
这样的美味,我其实不大喜欢。鸭蛋对我来说,只有一个味道——咸!我们老家也有鸭蛋。记忆中,母亲也会自己腌制咸鸭蛋,但我更喜欢其他的腌制咸菜,比如酸腌菜、萝卜之类的。即使离开家乡多年,依然能够吃到家乡的味道,吃到母亲腌制的咸菜。
我的孩子可就没有口福了,因为他的母亲没有学到外婆的手艺,不会腌咸菜。
虽然医生也建议要少吃腌制品,但出门在外,如果能吃上家乡的咸菜,那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所以,老家的人外出旅行,或者出差,都会携带家乡的自制咸菜。
火腿
家乡的另一种腌制品——火腿,却是大家都喜欢的。汪老在《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书中,多次描述了宣威火腿,尤其是金钱片腿,以及昆明护国路上东月楼的名菜——锅贴乌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前后在昆明居住过六年的时间,但是感觉吃过的云南美食还没有汪老吃的多。只可惜,这样的美味如今已没了踪迹,只能在文字中想象。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不要错过汪老推荐的火腿月饼。
而汪老对家乡之外各地美食的体验和感受之深刻,也让当地人感叹不已。
好在老家也有火腿。就口味上来说,老家的火腿要比宣威火腿味道好。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感受,实际的味道也好得多。
每到年末杀年猪期间,乡下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制作火腿和腊肉,在食物稀缺的年代,一头猪就是一家人一年的肉食来源。
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肉类食品极大丰富,但大家总是怀念以前的味道,怀念以前不用饲料,缓慢成长的猪肉味道。
这样的变化与怀念,在汪老的《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书中,也有提及。
阅读文章,从作者描述的字里行间,能读到家乡的一些现状,反映了当时当代的社会现状和一些变化。
木瓜
阅读《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一书的最大惊喜是读到有关木瓜的内容。这里的木瓜不是美容养颜的木瓜,而是有酸涩味道的木瓜。我曾以为,木瓜这种东西只有云南才有,没想到汪老替我扫了盲,因为汪老家乡也有。但是在汪老的家乡,木瓜只是用来闻香的,而在我老家,木瓜是作为一种佐料或者零食,是用来吃的。
一想到木瓜被用作书斋贡品,或者把玩物件,就觉得这些人错过了多少美味。老家的木瓜,做法主要两种:一种是切成薄片,晾干,日后泡水做汤料;另一种是新鲜切成细丝条状,加入辣椒面、盐、花椒面等,放到罐子里腌制。吃的时候,取出适量,与肉片或其他配菜一起炒。
木瓜炒肉,是比较下饭的一道菜,也是我家常吃的一道菜。
早闻汪先生大名,但不知道先生是一位美食爱好者,读过《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一书,大胆猜测:汪先生是作家里面厨艺最高的,不仅会吃,还会自己亲自下厨制作。
喜欢《欢喜人间 寻常滋味》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的家乡,我是云南人的缘故。汪老在书中多处书写了云南昆明的美食,有的比我这个正宗的云南人还正宗,真是让人佩服。
吃过之后,把美味与美好回忆一起写成散文成集,这是我应该向汪老学习的地方。
看过汪先生的介绍,知道他是西南联大毕业生,样板戏《沙家浜》的编剧之一,一生经历坎坷,却在书中处处流露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情绪,让我这个一路顺利成长的新时代青年人自愧不如。
我们不仅要向汪老学做菜,还要向汪老学做人,做一个快乐的、有用之人。
@擦亮星。爱阅读爱旅行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