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好几个夜,把46集电视连续剧《风筝》看完,不禁深深感慨,就有了这个标题。
说“风筝”不容易,是感慨人物故事。这部电视剧,在此前众多的谍战影视作品荟聚的人物故事茂丛中,独辟蹊径,特别为观众演来一个深匿真实身份而苦难辉煌的特别的特工人物和故事。“风筝”不但是人物的代号,更是人物命运的象征:一线凭据,无任飘摇,不定所去所终。周围是重重怀疑,经历是种种考验,到处是敌意,随时是杀机,潜伏不暴露不容易,证明自己更不容易,活命特别不容易。这样的人生,真是太艰险困苦,也真是太憋屈难受,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当这个特工和组织断了线后,他不是如断线风筝那样放任飘摇,就此潜伏隐匿,以求自保了事,而是依然心中有线,忠心不改,孤胆作战,继续自觉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便是辉煌。
更更不容易的还是,当这个特工所在的组织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他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有望回归正常生活,却又望而不得,先是不敢贸然坦诚自己真实身份,后是因为需要,又必须继续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结果,照样还是困苦不堪,而他还是继续无怨无悔地执行任务。这便更是辉煌。
以往影视作品中哪里见过这样的人物故事?
现在有了,这就是《风筝》里面,代号“风筝”的郑耀先,或者周志乾,他的故事。《风筝》故事补白谍战片缺失好,演员演得好,人物传奇生动,故事引人入胜,境界达到了过往一般谍战影视作品没能企及的高度。
需要啰嗦一下的是,反过来看,代号“影子”的那位,其人物及其故事,与“风筝”正好反向对应,恰如“风筝”的身形投影,也是心中有线,始终如一的一位。对此,《风筝》也给了“影子”以足够的尊重,并没有简单地妖魔化了事,这是一种对特别人做特别事有特别人生的一种特别的敬意。“影子”同样不容易。这个角色设的,这个代号起的,也真是有意思!
说《风筝》不容易,则是感慨这部电视剧的编导了。
编导把“影子”藏那么深不容易。我相信,在“影子”暴露前,很长时间没看破其身份的,一定是观众的大多数,这其中也包括我本人。回头再想,其实,编导明明很早就给出破绽了,但就是被忽略掉了。
江沙藏有“你是谁”字条的罐头,是经由影子转交给江万朝的。以影子的身手,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纸条及其内容呢?而影子又确知江沙的真实身份。知道江沙怀疑其父江万朝,影子却毫无作为,这就是编导故意给出的影子的破绽。其实,观看中,我也曾闪过一个念头,怎么江沙的纸条毫无作用?是没被看到,还是被故意视而不见?如果可以断定是故意视而不见,影子就被辨识出来了。但最终,这闪过的念头,还是被编导故意先声夺人的设置给迷惑掉了。
编导设置的一个先声夺人是明的,在情节交代中,故意给观众造成“影子”只是一个人的判断,再故意把观众的怀疑往江万朝身上引,观众不知不觉就把真“影子”给忽略了。后来,卧底常志宽现身,知道“影子”原来不止一个人,观众委实吃了一惊。吃惊之余,无形中又形成往下“影子”就该只是一个人了的误判,还是没能跳出编导设的圈套。
还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设置是暗的。编导暗里使劲,有意渲染影子的了不得,有意渲染影子的诡秘,从而诱导观众发生先入为主的性别误判。因为,手段了得的特工的性别归属,观众往往心里有先入为主的是男性选择;还有“影子”这个代号,也容易引起男性的先入为主判断。编导暗算而观众不觉,结果便不知不觉被编导带到了沟里,直到后来大跌眼镜。
这样煞费苦心地糊弄捉弄观众,编导容易吗?
一般谍战影视作品,主要聚焦“斗智斗勇”,也主要靠智勇方面的好情节取胜。《风筝》不一样,不但有斗智斗勇且情节精彩,还特别大容量地有着“斗志”且也不失精彩,这是《风筝》的鲜明特色,特别不容易。
斗志,就是信仰之战。其实,谍战的强弱胜败,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信仰的。这个道理好懂,但在影视作品中,让信仰的展现自然而然,与人物性格和剧情有机融合,就不容易,很不容易。曾见过谍战影视作品,也想“斗志”来着,但却没办法把信仰很有机地“有”进去,结果,只好找个由头,硬生生让人物把“我有信仰”这样几个字直白地说出来。这样处理,编导既不自然,也过于浅薄潦草。
《风筝》就不同了。
编导的一个办法,是恰如身份、恰合剧情地把信仰解读出来。用在郑耀先和陆汉卿等正方人物身上,是斗智斗勇到极其困难的处境时,人物通过直接诵读有关章节来励志,既恰如其分地解读了信仰,又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信仰何以可以成为人物能够坚持和坚强的力量来源。
编导还特别让反方也讲信仰,更让反方也学习、诚服,乃至信从和推崇正方的主旨信仰,这也很巧妙。不但这样的情节无可非议地合乎剧情逻辑,还借反方之口之力,进一步表明正方的信仰,具有无可匹敌的正确性和正义性。
最不容易的,是编导刻意把信仰放在人性及其情感的冲突纠葛中来展现。
一般来说,情感也决定于信仰,但现实却很复杂,并不容易说清楚和打理清楚。所以,友情也好,爱情也好,最好别在高端的信仰方面出偏差就皆大欢喜。
偏偏现实不那么简单,这就有戏。而演这个戏,既不能丝毫丢信仰,也不便完全舍人情,就很难,很不容易。
于是,观众看到了编导有这样一个基本分寸:明的暗的不同信仰的人得以发展出来充分的友情和爱情,都有说得过去的情由和不折损信仰的底线。
“风筝”在反方阵营也发展有很深的友情,这与他明面上的身份是吻合的,但与他实质信仰的本份又是矛盾的。编导给出了合情理的把握,一是处于反方阵营要自保的必须,再是很多友情还是在共同抗御外敌的战斗中结下的患难生死之交,这些就都并不折损信仰。而到了必须在信仰与友情之间选择唯一的时候,友情也都全都退让给了信仰。
爱情的把握更有趣。
“风筝”和林桃,明面没有信仰分歧,暗里却有。在当时环境下,他选择她,是生存的必须。必须之余,爱情又在所难免,有人之常情,却并不动摇各自信仰。
“影子”和袁农有婚姻,爱不是互动的,因而也始终无真爱,这是因为暗中的信仰冲突让“影子”不能忍受。
把“风筝”和“影子”各处一段婚姻的表现比对一下,也不难发现,都有坚定信仰,但“影子”比“风筝”要冷血些。也许,这是编导有意而为。
最有趣的是“风筝”和“影子”。他们都是出于误判了对方的真实身份而生发了真爱情。因为没有了信仰方面的困窘,他们不但爱得合情合理还爱得感人肺腑。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真爱,到了最后信仰对决取舍时,尽管他们都义无旁鹜地选择了信仰,但也同时都留下深深的遗憾和痛苦。
归结起来看,编导既坚定地守住了信仰,也充分地表现了情感,让情感十足的动人,其中的分寸尺度拿捏,不容易里面是高明。
让情感动人太重要了。需知,越是让友情和爱情浓墨重彩感人肺腑,越是让始终处在友情与爱情之上的信仰的分量更加浓烈重厚,这样展现信仰,自然信仰会得以充实和饱满,这样的手法力度自然又高一筹。
谍战片斗志展现信仰,还有什么形式和手法?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给《风筝》一个大赞。
同时,给很好地诠释了“志智勇”的“风筝”等人物形象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