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荣归故里
回到家乡,大家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聚会吃喝侃大山。
一年到头没回家了,自然得拼尽全力把自己打扮一番。染头发的,换装束的,秀豪车的,晒食材的,无所不有。
其主要目的是,宣誓自己混的很好。
古时候有衣锦还乡之说,今天又何尝不是?
外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打拼数十年,又在相互攀比之风无比盛行的农村,能不在回家简短的六七天里尽力秀自己的成就么?
可是当这一切成了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就变味了。毕竟当下,物质上谁都可以达到小康,你硬要通过对比寻自己的幸福和自信,多半也是难以持久的。
过的幸福最重要,何须在外多言己。
2 陌生的故里
每次回到故乡,都会发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熟悉的故乡越来越远。
也许是街头统一一致的粉刷,让一个村和一个村之间的区分不那么明显。
也许是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小孩子和新媳妇,把原本的熟悉变成了陌生。
也许是越来越新的房子和越来越多的车子,让土坯房和老黄牛遍地的老家,变得越来越是现代化和传统交织的异形。
也许是过去熟悉的观念,现在已然觉得落后闭塞,越来越想别离。
总之,曾经的熟悉变为了陌生。然而,在新的城市,却总是找不到融入的感觉。根不知何处寻,话不知找谁说。
3 地方的崛起
所谓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有多种评定标准。比如GDP,政策,区位优势,人才。
但过年回家问问同事同学,其实部分岗位起步待遇,真的差不了太多。
都以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待遇好,但是刨去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家乡的待遇似乎更为诱人。
同样当老师,家乡有人起步15万一年,而在广东,也不过12万一年。
老家,开豪车的也一堆堆的。县城的奥迪 A6不会比深圳的差。
老家,有人开公号,就在人口三四十万的小县城,阅读量妥妥的达到七八万。广告收入自然不在话下。
那在外奋斗的缘由是什么?
或许就是观念、思维、格局。如果在外面,没有更开放的观念,更活跃的思维,更宽大的格局,那还不如呆在老家。
地方真正崛起的,是地方的精英。当然,整体水平自然是提升了。但是享受优质福利的,肯定是一小撮。
就像吃饭时一位朋友说的,只要你用心做好,各行各业都有钱挣。
社会,越来越成为重视能力思维的社会。
在哪里,都得努力。没有随便得来的午餐和成就,只有用心浇灌的花儿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