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网,发现lomo相片很吸引人,后来越看越喜欢,完成没有抵抗力。
很久以前,我不知道lomo是什么,单单看这几个英文字母,还以为跟leica一样昂贵的东西,所以一直持远观态度,后来发现lomo是平民的宠儿,才渐渐熟悉。
我喜欢lomo,因为它把平凡的生活定格为永恒的瞬间,这瞬间充满活力、魔术、欢乐,甚至生命力!
它简单,随意,自由;
它色彩强烈,即兴而为,令人满怀期待。
在我还没有相机之前,我用手机拍照,那时,见到什么都想拍,根本不会想什么光圈快门iso,也不可能想到,上一秒种拍完,下一秒钟直接下一张,根本不会说:啊,这张不是黄金分割点……
我看回那时候拍的照片,虽然用光马马虎虎,构图普普通通,但是相片本身充满想象,充满乐趣。
拍完就保存,很少想到删除它,因为每张图片都是一个奇妙的瞬间,随着美好记忆一起定格;而后来,我拍照片,删照片,拍照片,删照片,拍照片,删照片,有时一趟旅程下来,就几张满意的。
后来我分析了一下:以前拍照是记录生活,后来拍照是创作,感觉自然不同。但是,区别再不同,感觉就是这么回事,它不会因为你拍照目的不同,而对你理解,你拍照的时候开心,你看回照片就开心;你拍照的时候没那种纯粹的东西融进去,再怎么样也只是一张作品,虽然你很满意,但是总会缺少一些东西,一些非技术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是直观感受。
引用一下对lomo的评价,说得很好,值得一看:
“拍照原本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体验,面对镜头,人们充满着忐忑与期待,不知道那个奇妙的魔盒里将会诞生什么。然而,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摄影彻底蜕变成了一个廉价的消遣。下一秒,你就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照片的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那就马上删除重拍。
也许,当一件事情变得太容易,就不再有意思了。看似随意的 Lomo 却有一个极高的门槛,那就是拍摄者要富于想象力并且不怕麻烦,懂得欣赏过程的美妙。装胶卷,拍摄,冲底片,扫描,等等,其实非常挑战人的耐心。Lomo 在当今社会重生的意义本就不在于其效率,而在于那种返璞归真、反潮流精神!
把简单的过程复杂化,把复杂的美学简单化,把不完美艺术化,还原与颠覆成就了一种世界性的地下艺术潮流。”
有一个网络写手叫"和菜头",他也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好像整个世界正在进入表现主义的兴盛期。长文字不如短文字,短文字不如图片,图片又不如影像。我在G+上看到HDR的兴起,看到HDR处理之后的图片细节之丰富,色彩之绚丽达到了极致的程度。但多看了几张,就让人恶心想吐。正是这种数字技术对光影,对细节纤豪必现的处理能力,让拍摄者的愚蠢和实物的逼真夸大到了难于接受的程度。就像阿凡达里飞龙的每一个鳞片都清晰可见时,由于想象力空间被极度压缩,其体验并不让人感觉到快乐。
我很赞同这段话,正如阿凡达虽然好看,但是观看的时候感觉一点都不轻松,因为视觉吃力。
当然,我还是一直在拍照,我想拍出自己喜欢的照片。
待我过几年,又几年,再过十几二十年直到上了年纪,看回以前的照片,那时候,定必哈哈大笑:
那年夏天,我拍到最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