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微博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一个博主po的一张照片,是两个看上去大约三四十岁的白人摆着搞怪表情的一张自拍,搭配的文字是:“手机放在打印机旁忘了拿,回去拿的时候发现多了一张照片,可爱。”地址:英国。
出于好奇我打开她的微博主页,无非就是分享她在英国学习生活的种种,当然,更多的是一些吃喝玩乐。还得知她高一就被家人送出国,高三那年家人为了让她体验一下中国孩子准备高考的紧张氛围而安排她回国高考,她还有一个在她的形容里“从小眼里只有我”的哥哥。
你看,那些我们的拼命努力取追求而往往还求而不得的东西,她自打出生起就全部拥有了。人和人之间就是先天就存在着这么巨大的差异。
出于对我所学专业的热爱,我很向往出国留学,去看一看课本上那些多立克柱式,哥特式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是我从来没有跟家里人提起过,因为我知道不可能。
以我们家的条件根本负担不起自费出国的高额费用。我唯一的机会只有付出自己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取争取那少的可怜得公费留学生名额。
而那个博主,几乎是说走就走。那一场对现在的我来说仍像是噩梦一般的高考,她只是轻描淡写的:体验生活。
那一条阶级与阶级之间的鸿沟,很多人也许这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我对她的生活羡慕不已,又暗自抱怨起这个世界的不公平起来。从小父母工作忙,我就是个没人管的孩子,现在长大了,心更是越来越野,假期想去打工,想坐高铁去全国各地转转,和家人商量之后换来的是父亲的语重心长:寒假这么短,就别往外跑了,马上过年了。和母亲的呵斥:你要是现在出去打工,过年也别回来了!
在他们的眼里,女儿就应该乖乖呆在家里,哪怕天天窝在床上玩游戏,至少这样安全。
可悲的是,我真的放弃了抵抗,每天在家里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每天睡到中午起床,下午看一下午电视剧,晚上刷微博刷空间打游戏,熬到深夜一两点才勉勉强强有一些隐约的睡意。
其实这样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我自己选择的,甘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做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再过几年,继承工人家庭惯有的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做一个每天都几乎做着重复劳动的工人。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我身边的一切,却几乎在一步一步的把我推向那种生活。阶级固化的可怕之处,是一个阶级固有资源的固定,仿佛富人家的孩子就应该拥有很多获取优质资源的先天条件,而这些条件也许是一个普通人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目标。
所以,只有跳出自己现在所处的阶级,才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过程是很残酷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必须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且付出比别人多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追上他们,这是现实。
现实有时候就是那么残酷,它不是你每天看鸡汤文,自我麻痹一下就会变好了,也不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就会在哪一天突然出现转机。它的每一丝细小的变化都是一个普通人的一次艰苦跋涉。
最不喜欢“知足常乐”这四个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欲望,甘于接受自己的平淡和一生的碌碌无为,那将会多么无趣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