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之一,希伯来文明一直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传统的犹太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对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教育成果。
Raphael Genis(以下简称Rafa)十分推崇爱因斯坦对于教育的定义:“真正的教育就是你把所有在学校学到的每一件事情忘记了之后,剩下的部分。”
Rafa认为,学校是提供答案的地方,知识技巧固然很重要, 但并不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教不会孩子由内而外地了解自己、教不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教不给他们好奇心。而这些素养和特质才是未来AI时代里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且只能通过家庭教育去获得。
壹起顾问说 第2期
▼
编辑&版面:社长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Rafa一坐下来,就抛了一个惊人言论。他继续举例:“假设我刚到中国的第2天,就能流利讲中文了,那么你可以说我很聪明。但我其实是花了8年的时间才达到现在这样(仍不完美的)水平,你却说我聪明,我会认为你忽略了这几年里我所付出的努力、我的勇气、我的坚持,以及‘流利中文’表象之下的其他东西。”
其实,不光是犹太人经常被贴上这样“简单粗暴”的标签,大多数中国父母也很乐于称赞孩子“聪明”。殊不知这2个字背后所散发出的,浓浓的功利主义和结果取向,反而可能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动力、好奇和探索”等宝贵特质。
01犹太人的“聪明”,在于家庭教育的艺术
大家对犹太人“聪明”的刻板印象,也许是因为看到太多成功的结果。例如在创造、艺术与哲学、经商等领域,犹太人都赫赫有名(如马克思、弗洛伊德、扎克伯格……)。但其实犹太人自己认证的最宝贵特质却是“无惧尝试”。
作为一个犹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惧尝试”的特质在Rafa自己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带着对东方文化的好奇,Rafa放弃了在米兰还有一年的学业,申请来到上海读书。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叫“蓝龙”,“蓝是以色列的颜色,龙代表中国。”
来到中国的Rafa没有停止挑战自我,先后从事过活动策划、品牌咨询、高科技产品顾问等高薪工作,但他形容那种生活状态是“温水煮青蛙”。
当时Rafa最好的中国朋友叫Mark。Mark很有才华,总能够教授他很多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知识。但他很不理解Mark竟在读经济学专业,后来他才知道,Mark是被父母要求读这个热门专业的。这个细微的观察令他意识到了中国教育存在着问题。
当他越深入中国,便越发感受到两国文化、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差异。他发现“Mark“在中国并不是个例: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能力出色,却往往内心不够强大,缺乏安全感。越优秀的人却越焦虑、患得患失。
“中国家长毋庸置疑是爱孩子的,却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本质。”中国的教育课程倾向于解决短期问题,如怎样管教孩子。而犹太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孩子辩证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他们更注重孩子内在的需求,也就是心态和价值观的培养。
02没有“没有梦想”的孩子,只是“不敢追梦”
现下很多年轻人都爱称自己为 “社畜”,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思维、没有梦想,只是一个为了求生本能而机械劳动的生物罢了。
但是,在犹太人的眼里,没有“没有梦想”的孩子,只有“不敢追求梦想”的孩子。
Rafa看到,中国父母愿意尽己所能,把最好的条件给到孩子,只希望(或者说要求)孩子能考好学校、找好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却往往忽略掉2件事:1、无论父母想或不想,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问题;2、除了生存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孩子也有心理上被认同、被满足的诉求。
在第1种忽略下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没有抗挫能力,当社会无法像父母一样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时,他们有可能会活得疲惫而沮丧;
在第2种忽略下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父母对他要求很高,仿佛永远不满意,他们会内心空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缺乏安全感、快乐,无法真正发挥他的价值。
“我看到现在很多30多岁甚至50岁的人, 他们看起来成功,穿着用度也很体面,但心理上存在很大的伤痛。”
犹太人相信:“内心强大,外在才会优秀”、“有安全感,才会有幸福感”。
Rafa很喜欢跑步,基本上听着音乐跑步的配速大概是4分半(1公里),但没有音乐则需要5分钟。同样的鞋子、同样的衣服、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因为音乐也是对内心的滋养,无形中给了人动力。 而父母对孩子内心的滋养,会给他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孩子固然能学会自我认可、或通过努力让社会认可,但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获得过父母的认可,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像半瓶水一样,永远觉得空虚,希望可以通过追逐财富、地位、所谓世俗的“成功”、嫁一个好老公……种种的外界评价去填满。
永远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不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孩子的一生会过得很累。
03家庭氛围&父母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命运
帮助父母去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挖掘孩子的潜力,让未来的孩子成长为真正优秀的大人、获得真实的幸福感,正是Rafa热爱并为之奋斗了4年的事业。
2015年10月,Rafa在深圳创立Alef-RAFA(阿拉法犹太家庭教育),主张用犹太人的教育思维和生活智慧来培养孩子,真正治疗中国教育存在的痛处。
在我大概8岁的时候,有一天家人来我们家做客,外婆、外公、爷爷、奶奶都在客厅,我却躲在房间玩游戏。我爸爸敲门让我出去和家人聊天,但我还是磨蹭了快1小时才出去。
客人走之后,爸爸把我叫到厨房里看着我说:“只要你认真去学了,无论最终考100分还是70分,我都接受;无论你长大想做什么,我也会给你充分自由。但有一件事情我很重视,培养你作为一个人,必须有人格品质、懂得尊重别人。如果你连这个都不会,那我对你的教育是失败的。”
Rafa记忆犹新的这段童年往事,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犹太人家庭教育案例。 比让孩子成功和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塑造其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核心,父母帮助孩子自我实现,除了经济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家庭之中,比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家庭氛围,包括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 “爱孩子之前应该先爱自己”。想要影响孩子,告诉ta怎么做是不够的,而是要让他们看到父母怎么做;光让孩子成长是不够的,父母也要一起成长。
身处异乡独自打拼,Rafa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有时候半年能见1次,累计下来可能一年能见到3个礼拜左右”。见到Rafa的那天,他的父亲刚结束了和他短暂的相处,准备晚上飞回以色列。
作为最为重视家庭的民族,Rafa的父亲和家人却从未要求他放弃中国的事业、回到家乡。“我很开心和骄傲,因为我儿子正在做着他所热爱的事业,并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当然作为父亲,太久的离别会让我不快乐;可是看到他在逐梦之路上奔跑的样子,又给了我另一种快乐。”
(受Rafa的影响,父亲也开始学习中文,已经能边听采访边作出“很棒”“听懂一点点“之类的回应。)
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父母更愿意假爱之名绑架孩子,总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Rafa认为,这句话代表父母潜意识里认为,他们为孩子付出的也是“有条件的爱”。
真正的爱是什么?
在希伯来语里,“爱”的字面是和 “给”是一样的。 “给”通常有两种意思,第1种是你为别人做某一件让你自己开心的事情, 例如因为你经常要出差,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给孩子花钱, 这个也是“给予”。 但是这种“给予”孩子真的想要吗?
第2种是你为别人做某一件别人会很开心的事情。比如你跟客户说今天要陪孩子所以没办法见面,因为今天是孩子的重要日子。
第2种“给予”对你来说也许并不容易或方便,但你会因为接收方的快乐而感到快乐,这种无条件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Rafa的父亲给予他的,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尽管如此,Rafa依然不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完美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问题,生活也不是完美的。大部分人会追求完美,认为当自己完美就会快乐。但其实一旦你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反而会变得快乐。 ”
如果家长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坦诚地告诉孩子: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我也会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允许孩子的不完美,这样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快乐许多,孩子的自我认可度和安全感也会得到极大提升和满足。
当然为了做到这点,父母自己也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其实是针对父母的教育,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先要修炼好自己,其他的事自然而然会水到渠成。
身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中国改革前沿阵地,Rafa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加深,此外政府对这个行业的大力支持也让他信心满满。就在他身边,很多家长跟孩子的关系,经过2、3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改变。
如今,中文流利、深谙中国文化的Rafa,在喜马拉雅已经累积了35000+粉丝。
“我觉得中国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学习,对新鲜事物永远有充沛的热情。尽管从了解到实践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觉得已经做得很好。”
我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