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高考志愿的填报结束了,作为高校招生办的老师,前几天一直战斗在一线答疑解惑的现场,面对了无数家长的焦虑和彷徨,面对无数个孩子的事不关己的漠然……
现在一切归于平静了,我却觉得,该反思些经验和教训了,因为——
总觉得哪里出问题了
一个爸爸,拿着一个分数来我们这里咨询,上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别问我们孩子有什么兴趣,我们什么都感兴趣,你就告诉我,哪个学校好……
一个妈妈,焦虑的找到我们,说出孩子的分数后马上说,老师,你就告诉我你们学校最好的专业是什么就行啦……
一个孩子,当被我们问到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一脸漠然的说,我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我也不知道这些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没错,我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不光是孩子和家长,还有我们这些咨询人员。孩子和家长的问题在于,极功利地认为,学校好、专业好,我就能搭上这班车,跟着一起好,咨询人员的问题在于,孩子在高中只学过6-8们课程,时间又被压榨的很厉害,他们接触过的职业只有老师和自己的父母和亲戚,你让他们何谈职业兴趣?另外,在孩子兴趣刚刚露出小芽的时候,就急于求成,想收割果实,却没想到兴趣的多变性和发展规律。
高考填报的志愿的咨询经历了三个时代的更迭:1.0时代,是以不浪费分数为原则,挑学校和专业;2.0时代,是先选定专业方向再确定学校;而现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分工状态,个体与职业出现了新型合作关系,选择高校和专业,也不得不推动我们进入了3.0时代。
我要啪啪打脸,推翻自己的观点
一个星期前,我还在我的朋友圈了推送了一篇我一年前写得《千元高考志愿咨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文章,其实就是报志愿2.0时代的规则解析,可是最近几天的一篇文章,让我啪啪打自己的脸,我要推翻自己的观点了:
这就是吴军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硅谷来信》里《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他的建议是,优先选择大城市,第二层考虑选择综合性大学,最后再考虑专业因素。
正好和我们传统意义相反,可他还是说服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条条解析——
互联网时代的高考志愿,应该这样报——
应该首先选择视野和平台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80%在北京和上海,中国的BAT,国外的GOOGLE、麦肯锡、普华永道等著名企业,也只会到大城市招聘学生,踏上大城市的发展快车,你或许会多很多机会,增长很多眼界,有更多的机会见识到牛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或许,你的职业目标就会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展而发生着改变,年轻人不急着确定职业目标,但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离世界发展最快的地方。
讲个最简单的故事,我认识两个孩子,一个是老公的弟弟,还有一个是朋友的孩子,两个孩子毕业于石家庄同一所高中,高二的时候,同样得到了外国语大学小语种保送机会,结果,弟弟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朋友的孩子选择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都学习西班牙语。四年过去了,大三末,我弟弟通过了国家外交部的面试,成为了一名外交秘书,而上外的孩子,则在大学里同时选修数学课,大三争取到了西班牙国际金融学院的交换生机会。又过了四年,弟弟一边在巴西大使馆工作一边进修,现在已经读到清华大学的博士了,朋友的孩子则在西班牙拿到了金融硕士,毕业留在了那里,进了世界著名的投行公司。
看吧,一个是政治中心北京,另一个是金融中心上海,城市的力量能给两个孩子带来如此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相信十年前报志愿的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吧?
其次应该看高校的综合影响力
工作的原因,我走过许多个高校,见识过不同高校就业工作者的状态,清华和北大,就业工作忙的是学生的国际化,每年,他们有40%的学生出国留学或者交换,各大国际组织,正在广泛接受他们的学生去当实习生;而像哈工大、人大、南大这类T9高校,从来不愁学生就不了业,而是发愁各大名企纷纷来校招聘,而学生考研出国热情高于就业,该怎么办?我所在的省级重点高校,近些年就业的形势是这样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来招聘,学生看不上,大型名企来得很少,学生趋之若鹜,结构性就业难正困扰着我们。
视野再放宽广一点,清华和北大,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出国或者得到名企实习的机会,T9高校,也有很多对外合作项目和名企合作计划,比如哈工大,500强企业很多都在学校建立了学生社团,朋辈就业介绍就能完成大半招聘工作,而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省级院校,能得到交换机会或者名企实习机会的学生就凤毛麟角了。
最后再选择符合兴趣的专业
最后才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并不是说专业不重要,而是因为两点:一、本科阶段学得都是专业的皮毛,没有接触到专业本质,所以很多人毕业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二是职业发展太快,行业迭代变迁的速度让你根本无法预测哪个专业好就业,所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一个自己能学得下去的专业。
关于怎样选专业,我觉得吴军老师说得很好,可以查阅他的文章,总之有这样几点:一、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相对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二是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三是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
另外,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
填报志愿这个行当,以后到底怎么做?
填报志愿上升到了3.0时代,除了了解孩子,更应该了解职业发展环境,比如哪个专业都学什么?未来能去什么行业就业?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朝哪里去?
了解这些,并非一日之功或一人之力,专业从事志愿填报行业的人,要有耐下性子做数据研究的勇气。最近上线了一个网站,就是举全国高校之力在这方面做得有益尝试,叫做“学职平台”,很佩服各高校精益求精做各个行业职业访谈的认真劲,每个视频都很客观务实,每种职业,也都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所以,报志愿的市场,赢大数据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