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很多时候,我都想不明白,重史一贯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人类的文明得以被追寻、被证明全都离不开大量的史籍的佐证。所以我常常会这么想,若是当朝掌政者熟读并深刻前朝的历史,很多时候,历史是不是就会被改写。
但站在历史今天的是我们,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看法去评判过往的历史。
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心怀远大抱负,立志实现盛世理想的君王,圣明的君主能辨认人才,善用人才,真正做到“亲贤臣,远小人”。朱祐樘的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这背后李东阳、刘健、谢迁等治世能臣的辅佐功不可没。所以说,君主和大臣从来都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课本上学到的历史终究是碎片化的,每次观看历史影片、阅读史籍都会对此深有感慨。课本上寥寥几笔,几页纸张概述的历史背后,故事如何惊心动魄只有历史当事人最为清楚。而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多种叙事角度,我们也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背后的他们。
从前我总觉得明朝的政治体制不太合理,废除丞相后,权分六部,皇帝独揽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现在看来,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要看政治体系本身是否合理,更重要的,还要看运营这套体制的人。在朱祐樘执政时期,明朝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了其最大的功效,使得各人才得到充分发展,大明帝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但历史来到了朱厚照执政的这一时期,一切却都截然不同了,朱厚照确实不是个合格的君王,他坐拥天下,却从未对天下负责,或许他和李煜一样,本无心掌权天下,只想无拘无束潇洒地过完一生。当然,当一个人站到了这个高度,一个让天下人都要仰望的高度,其实也是可悲的。像朱厚照一样,他有着很多想做却不能去做的事情,他的顾虑比任何人都要多。
但是朱厚照打破了身份的束缚,选择了张扬自己的个性,做最为真实的自我。朱厚照追求自由自在,他没有错,我不想给他加上任何的标签,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不应该被定义。褪去龙袍,着上布衣,朱厚照其实也是芸芸众生中再普通不过的人罢了。
但很多时候,人生其实哪来那么多的选择,当一个人站到了可以俯视众生的高度,那么他的心境也自然应该与其人不同了,在这个高度上,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和担当。在追求和责任二者上,朱厚照总应该学会平衡,固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但若尽其力而为,也不枉此生这一趟,或许历史对他的评价便会不同,又或是说,能更为客观一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忘不了忍辱负重的李东阳,宦官当权,政治黑暗,昔日一同并肩作战的老搭档也相继而去,李东阳何曾又不想同他们一起走呢。但是,先帝的嘱托,老臣的职责,这其中夹杂了太多的因素,让他怎敢置身事外,放任不理?
就这样,李东阳选择了独自一人留下来。即使是面对众人的不解和鄙夷,他也只是淡然笑过。刘瑾下了心要整他,他却总能一次次巧妙地化解危机,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挺身解救被诬陷的官员。等待是漫长的,却是值得的,李东阳等来了时机,经过殊死拼争,正直的力量终于占据了上风,大明王朝再次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正如作者所言“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的死去更需要勇气。”李东阳选择了这条路,注定艰辛坎坷。圣上无心理政,放由奸臣作乱,路途黑暗,看不到尽头,全是未知。但是,心怀坚定信念的人,却总能得以看见光明,他们向往着光明,并追逐着光明。宇宙浩瀚,我们只是小小的这么一粒沙尘,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坚持到最后,是看不到结果的。
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中学历史时,始终不能理解王守仁的“心学”。记忆很深的是那则小故事,王守仁曾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讨论自己关于“心外无物”的理论,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虽然哲学告诉过我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万物,但很多时候还是会被王守仁的这段回答深深打动。
他不为四书五经所束缚,自小便立志要成为圣贤,可他却不是个只会整日空想漫谈的人,他为了寻求“理”,可谓是一路艰辛,当然谁也不否认,要想得到一样东西,必然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我很是佩服王守仁的勇气,他敢于向世人说出自己要成为圣贤的理想,更敢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可是,圣贤之路谈何容易,更何况“理”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连个奋斗的方向都没有,上哪儿找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年过三十的王守仁,尽管一事无成,甚至跌落人生的最低谷,都不曾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理想。我相信,在这条圣贤之路上,他一定也焦虑过,迷茫过,痛苦过,但却从不后悔过,尽管历经一切磨难,王守仁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他坚信自己的选择。
我很喜欢书里作者对王守仁东山再起时的描述:
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之匹敌。
龙场险恶的环境并没有击垮王守仁,而恰恰相反,它成就了王守仁。历经磨难的王守仁终于悟道成功:“理”在心中。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王守仁终于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心学,并且突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体系,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首先要具备一颗圣贤之心。王守仁亦如此,他用毕生践行了自己的心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他凭借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平定叛乱,事成之后却不计功劳,不求富贵。他的这种高贵品质曾令张永百思不得其解,也令张永第一次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品质叫正直,有一种人叫义士。
在王守仁的那个时代,君主贪玩,宦官当权,受苦的是广大黎民百姓。虽然王守仁并不喜欢朱厚照,也不喜欢朝廷上那群死板的文官,他多次平定叛乱,所做出的一切斗争,其实都是为了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所以即使是孤身一人,他也要起兵讨伐朱宸濠。他虽然名满天下,却毫无架子,四处游历讲学,开门授徒,他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家世和出身,无私地将毕生所学教授他人,在教育这一领域,他无疑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心学不是漫天空想的,在他的每一举每一动里,心学的哲学智慧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作者给了他最高的赞美: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我始终相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是注定会熠熠生辉的,他们生来便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品质,他们能够与时间抗争,成为命运的主宰,却无需等待运气垂青。他们要走的路,往往是荆棘丛生,泥泞坎坷,可是在这条路上他们所得以看见的星辰,却比我们都要耀眼、璀璨。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可能是常人的几十倍,但是他们收获的快乐也是常人的几十倍。
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奥林匹斯山上的圣火为何而燃烧,不是为了宣告一个人打败另外一个人,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命运的不屈。
如果我们注定只能平凡地过完一生,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走完我们该走的路途,故事是我们的,不是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