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2018.4.10)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段文,可以说是校量功德。另外也有其它的意义,什么呢?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只是读诵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怎么能得无上菩提呢?还要修习善法才能得无上菩提!说修习善法能得无上菩提,那这样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纸黑字的文句,应该不能得无上菩提了啊?就是有这点疑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佛招呼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须弥山王都是七宝积聚成的,有人持这么多的七宝聚,来布施一切众生。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是这个人肯受持全部的《金刚经》,或者乃至最少的四句偈,还能为他人宣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于前面布施七宝聚所得的福德,就是乘上一百分,或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也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的功德殊胜。
经论里赞叹佛法的功德,有四类的方法。
第一、数胜:就是用一二三四五的数目计算;譬如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用数目计算,还是不能够形容出修学金刚般若的功德多。
第二、力胜:指心力,就是用心分别;即使用心思惟观察,也不能表达出修学般若法门的功德之殊胜。世间有漏的功德,用数目计算、或用心思惟,都可以想的上来;但是出世间无漏法的功德,是心想不上来的。
第三、喻胜(无相似胜):世间上有漏的功德,可以用譬喻说明它的殊胜;但是出世间的功德,譬喻也譬喻不来,很难譬喻的。
第四、因胜(时胜):就是用时间校量世间有漏功德,与出世间无漏功德的差别。若没有禅定而修学世间有漏的善法功德,最多达到欲界顶天,欲界顶天的寿命一万六千年,到时间就结束了;如果修禅定达到非非想天,那就是八万大劫才结束。若出世间的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成就了以后,那个功德永久不破坏、也不败亡的;所以不能用时间来形容。
有这四种方法,赞叹佛法的殊胜;现在这里是以乃至算数譬喻,也还不能够全面的表示佛法的功德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