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老公是政府工作人员,今天上班她和我分享一个故事,关于农民工的。
早晨,政府还没上班,几个农民工就蹲在大门口,地面上散落几个烟蒂,有的还在忽明忽暗地亮着,冒着缕缕青烟,不肯熄灭。
农民工是来要政府主持公道的,三个人,站在杨主任办公室,直奔主题,那就是他们的工资被拖欠,杨主任打量一下眼前的三个人,是常见的建筑工人模样,一身工作服,已经陈旧,污迹斑斑,袖口挽起,一双手像冬日寒风里的松树皮,几道施工划开的口子已经结痂,和甲沟一起覆盖着厚厚的灰垢,一双帆布鞋沾满泥瓦灰,已难分辨出本来的颜色。杨主任很热情地站起来,示意他们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坐下来,慢慢地说,自己转身,从柜子里拿出几个一次性杯子,放些茶叶,拎起水壶,给每人倒了一杯开水递过去,交谈中大致了解情况,他们是XX工地的,今年有两个月的工资,老板至今拖欠不发,农民工的房租眼见到期,孩子还等开学呢……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现象,近年被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社会中弱势群体,政策三令五申,还有顶风作案之辈,这件事杨主任必须彻查严办。杨主任听罢,很负责任地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我们政府会为你们做主的。”三个农民工听到杨主任爽快地答复,才起身较满意的离去。工地包工头被传唤至杨主任办公室,杨主任坐在办公桌前,用眼神示意他坐下,包工头中年光景,举止得体,还透露出几分儒雅,藏青色的T恤束在腰际间,米灰色的裤子干净整齐,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他面带微笑,不急不燥,站在杨主任办公桌前,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翻开呈到杨主任面前。
我又想到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和老公走在城中的一座天桥上,一个约20多岁的小伙子,低着头蹲在桥头,面前地面放着一张纸,用毛笔写了几个大字“回家路费缺20元”,年关将近,这个外乡的孩子莫不是遇到什么困境,急着回家却窘迫地拿不出路费,我不由分说掏出20元,正要放在他面前纸上,老公小声提醒,可能是骗子。这点我不是没想到,但万一如他所说,我岂不做了件好事,我宁愿选择相信,再看他头低得那样深,应该是不好意思吧。我把钱放下,匆匆走开。等我忙完事,吃了饭回头再次路过那座天桥时,那个孩子依然蹲在那,面前还是那句话。
近几年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惩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工这个群体正被社会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严厉打击不法企业,把保护农民工的工作提上高度,落实到具体的实处。
农民工,正以“弱势群体”走进大家视野。同情弱者,保护弱者是大部分人秉承的一种美德、一种本能,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这种道德的约束,使人们不致于陷入过分的自私自利之中,避免弱肉强食的冷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每个群体都有一些特殊人群,这几个农民工是农民工中比较“聪明”的几位,他们觉得自己出工并签到,有了事实,政府会为之撑腰,他们会堂而皇之拿到“工资”,却不知法律并不承认四月还有三十一号。同情弱者,我们要分清弱者的类型,有的放矢,我认为:一、真正的弱者,遭遇不可预估的伤害,天灾人祸,如罹患疾病需要帮助,适逢地震需要救援等等,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帮助度过难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提升自我社会价值的具体表现。悦人乐己,传播社会正能量,让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们尽快走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这才是最恰到好处的帮助。这部分人会把这种帮助当做接力棒,当成责任,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也会把这个接力棒适时传递出去,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社会风尚良性循环。
二、所谓的弱者,他们把自己伪装起来,扮相十足,把“弱”视为一种职业,当成谋取财富的工具,利用别人的同情达到自己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目的,这种行为就是欺骗、就是巧取豪夺,有报道白天流落街头讨要,晚上却混迹歌舞厅的“弱者”,希望我们正确识别并加以抵制。同情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善行,不能让他成为好逸恶劳的温床,不能为不折手段的“弱者”利用、享用,从而助长不正之风蔓延。
三、持弱凌强的“弱者”,这部分人容易让你联想起“东郭先生和狼”或“阿拉伯人和骆驼”的故事,他们曾经是需要帮扶的弱者,有报道某些穷困大学生因得到及时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但有少部分人不懂得感恩,把这些资助当成理所当然。像这种人就是对同情、帮助的无偿占有,通过别人的同情达成自己的欲望,要求不断攀升,一旦这种帮助中断时就会心生怨恨,甚至实施报复,是一种荒诞的社会现象。
四、“钉子户”弱者”,这类人也是曾经的弱者,但他们往往一蹶不振,把别人的同情、救助当成习惯,心安理得地接受,再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加以改变,苟延过活,不愿付出,一味索取,长此以往,像一滩烂泥扶不上墙,如寄生虫一样蛀食别人,蛀食社会。同情实际就是一种帮助,表现在精神和物资的不同层面,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社会需要援手、需要温暖,我们同情、帮助弱者要有底线,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请保护好我们的同情心不被利用,不能成为龌蹉人的敛财工具及其滋生发展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