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个周,我对孩子们搭建小渔船的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缺少对渔船的直观经验,所以,孩子的搭建活动是“模糊”的。那么,鼓励孩子们去实地观察,就是最好的学习。
老师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孩子来到码头,看看码头上有什么?渔船是什么样子的?并带着观察记录单,边看边记录,帮助孩子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孩子们回到幼儿园后,和老师、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我去的是西大洋码头,那里有渔民打了很多鱼,还有章鱼…”
“我看到有几艘渔船停在岸边,渔船有大的有小的!”
“我发现船上有船舱,叔叔告诉我,这个船舱可以在里边开船,还可以在里边休息。”
“我还去大船里边参观了!”
……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观察记录纸,七嘴八舌的交流着、分享着。而且,渔船也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按照渔船作业水域分为海洋渔船、淡水渔船;按照渔船所负担的任务,分为捕捞渔船和渔业辅助船等。
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发现在搭建区呈现呢?
首先,哥哥和几个小朋友画起了设计图,这是大海,这是大船,我们可以用空心积木当底座,大船上还有一个船舱,里边可以放鱼!码头旁边还有一些房子,那里有卖海鲜的。”孩子们边说着,边把设计图画了出来。
“我来搭大船吧!”正为说道。
“我也想搭大船!”清尧说道。
……
“要不我们俩合作吧!”
大班幼儿已经较好的有同伴协商与合作意识,所以,当需要在搭建区搭建较大型的作品时,孩子们就能想到可以同伴合作。
“我先来搭船体。”正为拿来空心长方体积木,用围拢的方法围成船体的样子。搭着搭着,正为发现船体的积木不够了,这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用这种半圆的积木!”在一旁的默默说到。
“是啊。这个主意也不错呢!”我应和到。
“我们还可以有规律排序!一个半圆积木,一个方形积木!”
从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这里不仅有空间布局、几何图形的学习,还有“有规律排序、点数”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
“船舱要怎么搭呢?”正为停下来思考着。
“你想一想,船舱是什么形状呢?”
“它就像一个正方体!就像一个小房子!”
“对啊,以前我们搭房子用的什么方法呢?”
“用长模板垒高吧!”
我想,幼儿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丰富新的经验,还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经验。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正为搭建的大船上多了由圆形和半圆形组合的物体,这是什么呢?
“这是方向盘!渔民出海捕鱼,是要有方向的!方向盘就可以控制方向!”
“这还有避雷针!我观察到有的渔船上是有避雷针的。”
清尧指着自己的作品介绍着。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作品也是充满创造力的…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学龄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生活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这是一次关于“渔船”的活动,显然,孩子们在实地参访、充分体验后,他们对渔船的搭建思路更清晰,当然也更充满创造性,这都基于他们的已有经验…
当然,我也发现了本次活动的局限。由于孩子们对船只的观察和认识只局限在红岛几个码头的渔船,所以孩子们搭建的渔船外形较为单一,接下来,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多走出去,认识更多种类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