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连一条裤子都穿不起的年轻人,竟然官拜豫州(大州)刺史,建威将军。
贾逵一生,造福百姓,为豫州(河南)修过一百多里长的“贾侯渠”。他还曾率兵击退孙权,陆逊,救出过大司马曹休。并在曹操的葬礼上,怒斥曹彰,稳定朝局人心。他一生为曹魏的一统大业尽心尽力,成为国家柱石。贾家也从地方豪族一跃进入中央,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姓。
在贾逵43岁那年,他的原配柳夫人为他生了第一个儿子。贾逵特别高兴,这是“充闾“(整条街)的喜庆事,所以,就给此子命名为“充”,这就是贾充。
在贾充十一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十一岁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出于对父亲的思念,贾充为父亲守孝。这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贾充与父亲贾逵的少年时代完全不同,贾逵幼年丧父,天下大乱,生活拮据,甚至到了一条裤子都穿不起的程度。而贾充却不同,那时的北方早已安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已经享受了几十年的太平岁月。与贾充交游的也都是王孙公子,或是功臣,名门之后。贾充人生的起点比起贾逵来要高很多。
贾充先是进入尚书台,成为尚书郎。分管制定法律和考核官员。这是贾充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对他来说,别有一番意味。
尚书台是怎么来的
尚书台本来只是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负责给皇帝出主意,可以看成是今天的政治评论员加顾问。尚书台的署吏给皇帝解说宰相治国的政策,为皇帝分析形势,提供意见和策略。通俗的说就是皇帝的眼睛,耳朵和大脑。皇帝既怕被宰相蒙蔽也怕宰相不好好干活,而自己知识和精力都有限,所以就自掏腰包请了这么一些人来帮自己,东汉以前,他们是不计入公务员队伍的。
自打有了这些参谋,慢慢的,皇帝能做到的事就越来越多。再加上有最高权力做背书,宰相的职位就象一大块面包,一块一块的被撕下来,向这些秘书班子转移。今年盐铁专卖的事情我们开始搞,明年考察灾区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了,再接下来,任命官员和批准预算也要和我们商量。从应对突发事件开始,慢慢的形成制度,再向比较常规的事务发展。宰相的实权,就这样一点点蚂蚁搬家,转移到这群由文人组成的尚书台,和由外戚担任的大将军那里去了。
就算后来转为正式的国家编制,尚书郎,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也确实不是谁都能做的,一定要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人。贾充凭借贾逵留下的名声,一出仕就成为皇帝的近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接下来,他还担任过黄门侍郎(看守皇宫的侍卫头),直接负责皇帝的安全和传递往来消息。这就更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魏明帝曹睿确实很看重贾逵的忠诚,把他们父子看做维护皇权的心腹。
按照这个剧本演下去,估计贾充这一生,也注定了要为魏国江山抛头颅,洒热血了。然而历史竟在这里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来了个180度的大转折。贾充,在唐朝以儒学历史观修撰的晋史里,恰是魏国社稷的第一大蟊贼。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