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湖的水产珍品很多,其中鳜鱼,也是不得不说的。明《一统志》载:“分湖出者,春水桃花之鳜,秋风落叶之鲈。”就是说,汾湖的鳜鱼和鲈鱼历来是一样享有盛誉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诗人张志和《渔父歌》中所写的诗句。春水流淌、桃花盛开之时,鳜鱼最为肥美。鳜鱼又名石桂鱼、水豚、罽鱼,又有锦袍氏之称。《本草纲目•鳞部》曰:“鳜生江湖中,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黑斑,采斑色明者为雄,稍晦者为雌,皆有鬐鬛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有肚能嚼,亦啖小鱼。夏月偎泥罧,泥之沈下者也。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
鳜鱼全身有灰色斑纹,肉食鱼类,性情凶猛。肉质细嫩,骨疏刺少,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及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成分。三四月间是产卵期,因此鱼肉丰满。宋代诗人梅尧臣《上巳日午桥石濑中得双鳜鱼》诗写道:“修褉洛之滨,湍流得素鳞。多惭折腰吏,来作食鱼人。水发黏膏绿,溪毛映渚春。风沙暂时远,紫线忆江莼。”上巳日即农历三月初三。
汾湖地区河港湖荡密布,旧时,野生的鳜鱼到处都有,但相比之下,比鲤鱼、鲫鱼等要少得多。鳜鱼是汾湖的名鱼之一。童年的时候,父亲在捕捞队里,吃鱼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多,印象中,鲫鱼、鲤鱼、鲢鱼、条鱼等吃得比较多,最喜欢吃的应该是形似河豚的鲃鱼。但即使在那时,鳜鱼也不太多见。可见,鳜鱼一直是汾湖比较珍贵的水产品之一。
苏式菜肴中,有清蒸桂鱼、松鼠桂鱼、千层桂鱼等,清蒸桂鱼现在一般的酒宴上较多见。松鼠桂鱼历来是一道名菜,尤以苏州松鹤楼最为著名,为该店的招牌菜。太监弄的其他店里也这道菜,但据说,只有松鹤楼做得最佳。
松鼠桂鱼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闻有关。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苏州,来到松鹤楼菜馆楼上,其时恰逢正月初五,松鹤楼店主在楼上摆设香案酒菜接路头。乾隆皇帝点名要吃放在水钵中的鲤鱼,被店主婉言谢绝。当他知道皇帝驾到时,吃惊不小,不敢怠慢,于是下功夫精心烹制,造型上以昂首翘尾作外形,口味方面以酸甜为特色,取名为松鼠鲤鱼,乾隆食后大加赞赏,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将肉质细嫩的鳜鱼替代鲤鱼,松鼠桂鱼一直流传至今。
松鼠桂鱼为造型菜。名取其头大口张,肉似翻毛,尾部翘起,形似松鼠。又因挂卤时,发出嗤嗤声如松鼠叫声,故名。制作时需选鲜活、重750克左右的桂鱼为宜。其他辅料、调料主要有:河虾仁30克,熟笋丁20克,香菇丁20克,青豌豆12粒,绍酒25克,精盐10克,绵白糖200克,熟猪油1500克,香醋100克,葱白段10克,蒜瓣末2.5克,干淀粉60克,湿淀粉35克,猪肉汤100克,麻油15克。
关于松鼠桂鱼的制作,可以参阅苏州市食品工业办公室所编的《苏州传统食品》一书,现将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剞刀切配:先将桂鱼宰杀洗净,齐胸鳍处斜切下并在鱼头下巴处剖开、拍平。再沿着脊骨两侧平批至尾部,斩去脊骨。将鱼皮朝下,批去胸刺。然后在鱼肉上分别斜、直剞刀纹,刀距应分别为一、三厘米,成菱形块纹路。最后用绍酒(15克,精盐1克)调匀后分别抹在鱼头和鱼肉上,滚蘸上干淀粉后将鱼尾提起,抖去余粉待用。
合卤汁略。
烹调: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熟时,将剞好的两爿鱼肉翻卷,左手用铁筷夹住,右手提起鱼尾使之竖直放入油锅约20分钟左右,使其成形,然后放手让鱼肉堕入油锅,并将勺把热油分别浇在鱼肉、尾上,随后放入鱼头,待炸至呈淡黄色时用漏勺捞出。……(以下烹调步骤省略。)
最后,油锅中加入蒜瓣末、香菇丁、青豌豆炒熟,淋入熟猪油和麻油搅匀后起锅匀浇在鱼身上,并放入熟虾仁,一盆色香味俱全的松鼠桂鱼便可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