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很慢。因为书中涉及到阿富汗的有关历史背景。我几乎是在看的同时,一边了解阿富汗的相关背景。细细品读之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
我震撼于整个阿富汗人民在战争后的生活状况,也震撼书中主人公因为这场战争所遭遇的一切。
人物设定和故事本身的设定很简单。出生优渥的少爷阿米尔和忠心耿耿的仆人哈桑之间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整本书的脉络。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阿米尔因为一念之间的懦弱选择抛弃背叛哈桑。由此他一直背负着这种负罪的愧疚感。多年后,为了赎罪,毅然重回破碎的故士,寻找“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单看人物与故事本身,读到一半,我几乎能猜到人物的真正身世,以及最后的命运归宿。但当这个故事放在阿富汗战争这个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就觉得十分不一样。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阿富汗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又穷又乱,宗教种族冲突以及塔利班的极端政策。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战争之前,那里也曾是一片净士,有霓虹街灯,也曾繁华一片。无数孩子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追逐风筝。而一场战争带来了什么?把城市夷为废墟,让无数阿富汗儿童失去了童年,生命被随意践踏……书中描述的很多细节此时在我脑海中一一铺展开来。正如作者写道: “一阵悲哀向我袭来, 重返喀布尔, 犹如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却发现他潦倒凄凉,发现他无家可归,身无分文。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阿富汗战争的这个大背景下,会让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让我觉得如此震撼?书中的很多人物都表现过他们对战争前的阿富汗的怀念。对这本书的作者来说,阿富汗是故土。同样,在他的笔下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对故国故景深深地怀念。到如今,关于阿富汗人的文章多数围绕着塔利班, 以及反恐战争展开。人们提到阿富汗人,会有很多误解和偏见。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有血有肉,正义勇敢,善良乐观。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改变了这一切,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还失去了他们本该得到的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作者。他的很多作品展现了阿富汗的各个方面。曾有人评价他是一个“ 讲述苦难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故事变得如此沉重却扣人心弦。书中描写的场景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让人挥之不去,印象深刻。作者生于阿富汗,成长于阿富汗,后因故去到美国。但在他的作品中,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人物都成了他的感情寄托,正是他对祖国深深地眷恋,才让他表达的故事,表现的情感如此真实可触,细腻动人。他的作品,同时也温暖了无数人,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让很多人重新审视这个国家,自发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不仅激励着书中的主人公,也激烈着许许多多的读者。
愿你以后每当抬起头看到风筝时, 会想到生命中的那些过失与错误,如何面对惨淡的生活,如何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如何去找到一条“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永远温暖,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