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芒格以西塞罗的《论老年》为主题,叙述开来。因此先百度了下,西塞罗是何许人也?以下为节选: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骑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
看到西塞罗的职业之一“律师”,想到了芒格早期也是律师,这算不算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虽然两人相距近2000年。西塞罗出身富裕家庭,因此从小温饱问题不用担心,长大后也可以追求理想,实现自我。当然也不是说寒门就不会出律师,出哲学家,这也是概率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顶端的需求,寒门子弟最最开始就处在最底层,他们想要到达最顶层需求,相比要付出很多很多。
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那么你到了晚年只会比年轻时更加幸福。
这是一句很宽慰人的话,"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长久下去,一般不会太差。
如果某个人的思维模式在生活中给他带来好处,那么这种模式往往会变成他最坚定不移的信念。
价值投资和股市周期为什么让这么多人信服?我想除了沃伦·巴菲特的影响外,最主要是人们发现其他方法不行,不可持续。
邱国璐老师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里对价值投资是这样解读的:它不是一直有效,而是长期有效,如果一直有效,早就被市场的投机者们套利完了。
长期有效的意思是:短时间内可能无效,这个短期可能是1年,甚至几年,所以火急火燎的人等不及,对他们就是无效的;而长期来看,公司的估值是跟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正相关的,公司发展好,那么长期来看,其估值就会跟着提高,所以长远来看,要挑选优质公司,并长期持有,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
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不断学习,自我提高。
意思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笑来老师的签名是“终身学习者”,也是这个理,成长是刚需。
我们再怎么仰慕哲学的出色都是不够的,人们只要献身于哲学,就永远不会在任何人生阶段或境况中迷失自我。
对于哲学,很抱歉,印象中只留存了大学里讲马哲的那个老师。他思维敏捷,每节课也是少有的出勤率高。这几年哲学方面的书也是读的很少,有没有朋友推荐看的,适合入门的?
西塞罗:如果一个人正直而又勤奋,那么他就算最终得到贫困潦倒的结果,也跟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一样值得尊敬;但太过贫穷会让晚年的生活变得很艰难。
人生究竟有多少种轨迹可以选择?我大致想了下,凭观察和印象画出了如下的几条曲线。父亲1962年的,到母亲生下我时才有了自己的营生,开了店铺。父亲认为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了2个大学生,邻里聊天他很涨面子,对此我嗤之以鼻,有一次还特地怼了他一下:“大学生没你想象的那么了不起,市面上多的是大学生,您以后就别再炫耀了。”我这样说父亲,回头他看到,会不会躲在墙角哭泣啊?哈哈。
不管如何,晚年来临时,希望大家都不要贫穷,那样生活会很艰难,更甭提生活品质了。
那些好为人师者最好记住萧伯纳之死留下的教训:牛虻式的人物很少受到世人的欢迎,有少数例外者,是因为他们和萧伯纳一样,都将智慧和道德说教结合在一起。
这句话不懂如何理解,搜索了下,豆瓣上一个网友也提出了疑问,我也好奇,点进他的提问,有如下回答:
“牛虻式,是指拥有热爱祖国的深情,顽强战斗的性格,坚贞不屈的精神,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民主敢于牺牲,视死如归的气节,读过《牛虻》的人就知道。在中国历史是不缺乏牛虻式的英雄的。比如清末的革命党人,如徐锡林,如秋瑾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正是牛虻式的英雄。”
但如上这段明显上下文逻辑不通,还好最后一位网友厉害,有看了英文原版,这里牛虻式的人是指不断批评他人的人,merriam-webster词典里的解释:a person who stimulates or annoys other people especially by persistent criticism,这样就讲的过去了。
纯讲理论,夸夸其谈的人不会有人喜欢,结合实例,有理有据才会让人信服。
通过本章,意识到:
1.需要涉猎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不然会出现“听谁说都很有道理,而这两个人的结论居然是截然相反的“窘境;
2. 另外,英文原版要结合着看,这样更能理解到位;
3.成长是刚需,这是硬道理,财富自由之前,每个人都要勤快工作。
糟糕,好像回到了高中作文模式,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