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惊艳的何止春光

1939年,因为喜欢一位女同学,他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了英文,发表了出来。

他写信给她,但不知道她已芳心有属。

五十年后,他终于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却已物是人非。

《朗读者》的现场,95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这般说起与诗词的缘分。

1935年,林徽因用一首《别丢掉》祭奠了与徐志摩曾经的“爱情”。

1939年,许渊冲先生也因为这首诗开启了“翻译的人生”。

2014年,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的“北极光”奖。

西方世界在他的笔下看到了诗词里无声的画面,听到了翰墨间文字悦耳的旋律。

作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裔,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先生平常说话总爱以“我们中国人”开头;在他那里,“我”就是“我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五千年的文化,是智慧的传承,是精神的传递。” 

他择文化一事,终其一生。

九十六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的他,本身不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吗?

01

她叫白茹云,河北邢台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十多岁农家妇女。

六年前,她患了淋巴癌,为了省下24块钱的路费。

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辗转换车5次,10点才能到医院。

她说,生病太耗钱了,丈夫要在家干活挣钱,她就一个人到医院治病。

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就这么把一本诗词鉴赏看完了。

而她与诗词的渊源竟也是因为苦难。

当年只有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时就痛打自己的头。

作为长姐,她只能抓住他的手。

无奈之下她给弟弟唱歌背诗,弟弟竟安静了下来。

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 如此反复,那段时间,她就这样记下了诗词。

02

看着她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淡定从容地答题,我想象不出她的生命中曾有过这般的磨难。

在董卿的讲述后,我才也知道化疗后的她;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含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与其说她吟诵的是郑板桥笔下顽强执着的竹子;倒不如说这就是她自己笑看风云的生命写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词歌赋从来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属;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眼前苟且的生活里,多了些诗和远方田野的韵味。

当万籁俱静的夜晚来临,手捧一卷诗词该是一番怎样的心灵休憩呢?

03

它是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的大克鼎。

几多辗转易手后,它到了苏州名门望族潘祖荫的手里。

潘达于,潘祖荫的孙媳。 她十八岁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后三个月后先她而去。

 “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这一句潘家祖辈临终之托,她花了一辈子去践行。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柔弱如她一女子,抚幼养老,在六十多年间当起了庞大家传收藏的瘦小守护人。

04

军政的哄骗,日军的搜刮;她经历着难以想象的磨难。

那一年,日军的炮火将苏州的电厂炸毁;那一晚的中秋夜尤其地黑暗。

已侥幸逃出城外的她却因心挂大克鼎,竟又悄悄地潜回到了家里。

借着漏到屋里微弱的月光,她一个人一锹一锹地挖开泥土,小心翼翼地藏好大鼎。

1951年,战火终于停息;用生命保护的这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世之宝,她却义无反顾地交给了上海博物馆。

 “终于给她找了个好人家”,老人家的心愿简单地如此动人,而她又将家藏的四百多件青铜器悉数交上。

05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简朴的潘老卧室里,这张小小的奖状,一挂就是五十年的光阴。

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之等级,在德不在鼎;礼治天下,方能定鼎天下。

《国家宝藏》大克鼎的前世今生,这般以礼治国的华夏文明;这般尊礼守节的书香门第怎不让世人肃然起敬。

06

他叫梁俊,贵州省石门坎一位乡村支教老师。

2013年,他与新婚妻子周晓丹带着吉他走进了乌蒙山区。

这里没有喧闹都市的灯红酒绿,没有纷至沓来的网络资讯。

有的只是雾蒙蒙潮湿的气候,有的只是贫穷带来的孤寂。

而他要面对的这些孩子各有各的不幸:酗酒的父亲,外出的母亲,疾病缠身的爷爷奶奶……

孩子们都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怯懦、自卑更是刻在了他们心中。 

梁俊,他相信读古诗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做自己。

于是他耐心地向古文教育者求教;他精挑细选出育人的品格诗;他弹着吉他给孩子们唱起了古诗。

两年的支教时间,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天籁之声在舞台上响起;几千万人泪流满面。

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与三百年前袁枚的这首小诗亘古绵延相连。

歌唱的是诗词,传承的却是文化。

如米般大小的苔花,它们在太阳晒不到的潮湿角落里默然无声。

可是当你拿起放大镜时,你才会看见那小小的苔花也能像牡丹一样绚丽地绽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当我们的出生无法决定时;我们依然可以心怀希望,逆风展翅,勇敢绽放。

07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从国家宝藏到经典咏流传。

在现代声光电的辅助下,央视重拾民族文化的自信让无数人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的这句诗淋漓尽致地呼唤出了我们的心声。

这片曾遭受过屈辱的土地,这个经受过灾难的民族。

历史的更迭变迁,时光的浮华冗杂,曾使得传统文化离我们愈来愈远。

它被掩埋在故纸堆里;它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它被小心翼翼地藏进了洞窟里。

我们失望叹息过,我们徘徊怀疑过。

只是幸好一直有那么一群人用他们的身躯撑起文化的脊梁。

无论是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大街小巷。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火相传;从来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08

这又是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孕育出了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又是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流淌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中华的文明。 

它宛如一座灯塔,点亮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它又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五千年梦的摇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372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6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415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57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7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25评论 1 29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2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87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10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33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90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11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0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59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1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9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77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