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必活成,别人以为的样子。
生活才不是生命荒唐的编号,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I 是我高中时候的学长。
我和他其实接触并不多,只是几次活动的时候,
曾经把他请过来当做现场DJ,或是活跃气氛的主持人。
当年他的生活里满满的都是关于街舞,关于各种party活动。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大学的时候选了一个极其严肃的专业。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对这个看起来对于他似乎过于严肃的专业,
满是认真刻苦,满是热情积极。
啊对了。
这个故事又不再是关于爱情啦。
1.
我和 I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我奔波忙碌于竞选当时的外联部长。
其实我已经忘了到底跟他怎么认识,只是记得,当时的他也常常出入团委的办公室。
一来二去的,就算认识了。
当年我在自己的竞选演讲里,讲述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设想。
团委老师看完我的ppt之后,只跟我说了一句话。
“我们曾经见过太多看似完美的演讲稿了,所以只希望你能把说的都做到。”
当年心高气傲的我,一句当然就接下来了这个其实远比我想象中复杂的期待。
而上任后我的第一份工作,立刻就遇到了一些问题。
我可以很有自信的说,做一个策划者,我的计划已经无懈可击。
可是就算是一个简单的节日party,一份完美的策划案远远不是重点。
而刚刚进入新学校,在那个当下,居然找不到一个人可以拉过来担任活跃现场气氛。
也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灵光乍现,我想到了其实当时并不熟悉的 I ,没想到他一口答应。
后来他还拿来了各种remix的音乐,整整200首一点一点倒进了我的电脑。
顺手还在我电脑里装了一个可以部分替代DJ操作台的软件。
于是我有了一个看起来超级靠谱的现场DJ。
那也是我和 I 第一次合作,是 I 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到现在我都很庆幸,当年能够找到他。
现场的一切似乎都在他掌握,对于这种party他也知道该怎么控制。
那时候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专业。
似乎有他的地方,永远都不会有冷场。
2.
虽然我不得不说,那次活动最后还是冷场了。
但是这让 I 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开始跟他聊天,慢慢的了解他。
再后来我再看到他在学校的舞台上,是在某次校园歌舞比赛。
他是主持人,我是采访记者。
那时候就证实了,他除了是一个优秀的DJ,还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不仅在转场的时候自行发挥了一些调节气氛的采访,
而且在女主持忘词的时候成功的hold住了现场,完全没让观众看出来。
当年我们都还是高中,其实大部分人都并没有气场和勇气在舞台上作为一个主持人临场发挥。
所以作为一个活动策划,我对这种可以控制气氛的人,总是会多留心一下。
后来我才知道,
他曾经,是某个在当时名气不小的街舞社的指导。
他曾经,主持过不少校外活动和半商业性质party。
虽然他更多的跟我说的是在吐槽。
吐槽嘉宾只会自拍根本不听主持人指挥。
吐槽街舞社每年都在换汤不会换药跳着他当年的动作。
吐槽活动的主办方有多不靠谱。
吐槽这一届的社长有多懒。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常年活跃于校园外各种活动的他。
他的生活里,似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精彩。
不管是排练,比赛,商演,还是慈善晚会,
似乎他的每一天,都有很多和我当时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事情发生着。
3.
可能是我当时对于他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校外活动上,
居然就那么忽略了其实他学习成绩也并不差,
尤其是英语口音正到我现在都觉得很好听。
一年之后,在他高考那年,我离开了那个学校。
和他也几乎再没有交流。
但是让我意外的是,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大大小小活动比赛的广告,
居然多了很多关于翻译的文章。
他大学专业,居然是我觉得有点枯燥无聊的英语。
尤其是对于一个在我的印象里只有play hard的人来说。
我看着他,把翻译当做理想,当做目标。
我看着他,熬到半夜,看那么多关于翻译的专业书籍。
我看着他,朋友圈里每隔几条就是关于翻译的练习题。
有时候也真的会怀疑,这真的是我认识的那个 I 吗
但是看到他朋友圈里,还会三不五时的出现练舞比赛甚至受伤的动态的时候,
大概就确定了,他其实还是那个play hard的 I 。
4.
后来想想,其实 I 的故事,也并没有什么神奇和特殊的。
毕竟没有人,有义务活成你以为他会活成的样子。
没有人说英语专业的人,就必须每天刻苦的背单词,
也没有人说那么爱玩的人,就必须学看起来跟玩有关系的专业。
从小到大,我们被人无形之中贴了太多标签。
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会开始对一些标签,做出挣扎和反抗。
比如我们渐渐意识到,在公开场合,称呼别人为剩女是不礼貌的。
比如我们往往并不会,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拿身高和体重开玩笑。
很多人觉得,只有成年人,才会被这些标签所伤害,才会在意这些到底能不能真正定义一个人。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标签,我们可能往往会觉得理所当然,于是毫不在意
男孩子,女孩子,16岁,20岁
高中生,大学生,出国党,高考党。
在我们还没长大到足以对抗这些标签的时候,这世界上,已经存在了那么多的声音。
我们不断地在被定义着,不断地在被规定应该朝着哪一个方向前进。
不断地在被规定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断在被限定着这个时间做什么那个时间做什么。
小的时候,有多少人曾经说过我们,一个姑娘,学学跳舞长大气质才会好。
却没看到,后来她衣柜里封存多年的芭蕾舞鞋沾染了多少委屈的泪和脚趾尖的血。
小的时候,有多少人嫌弃过男生每天看时尚杂志,觉得他们不关心军事不关心政治就是不像个男生。
却没看到,那些顶尖的优秀的男性设计师,站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
文理分科的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劝过我们,成绩那么好就别选文科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却没看到,那一个个充满着诗和远方的梦想,被生生的捏碎,留下一颗黯淡无光的心。
出国的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在背后指指点点,高中就出国,肯定是在国内混不下去的富二代。
却没看到,一个个美高的学生,每天熬到凌晨写paper的常态,把每年都当高三一样拼命的四年。
这些话里,有多少,是我们已经普遍接受,习以为常,并且觉得理所当然的。
然而他们真的都有道理吗。
当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不断传递着同一种价值观的时候。
人渐渐的不再是一个多变的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个体。
而是被一个一个标签,拼凑而成的平面。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主动也被迫的要在短时间之内就对某个人某件事做出价值判断。
但是事实往往,跟我们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曾经有人问过我,这个世界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变得更好。
我想了很久,回答他,如果人们不再把人标签化,那世界大概会好一点点吧。
虽然这八成意味着,
我们的决定可能将不再那么果断,我们的规定可能将不再这么明确。
我们的认知可能将不再这么简单,我们的结论可能将不再这么清晰。
但那是不是也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生命,
可以活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别人喜欢的样子了呢。
I
I 是我们每一个人描述自己的时候,会用的字母。
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同,但每个人对它来说又都不同。
I 只是 I 而已,单纯的一个字母,就像我们是单纯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规定生命的轨迹,
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标签来定义生活的样子。
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我们都有权利,把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把生活过成让自己欢喜的状态。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意识到,其实大多数情况并不是我们错了,而是这个世界错了。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明白,只有少数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社会才能听到。
可不可以有一天,新奇的想法不再被定义为白日做梦,而是别出心裁。
可不可以有一天,异见者的声音,不再被质疑违背伦理道德,而是可以让人们停下来思考。
我一直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避免被贴上一些标签,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存在着,也永远都不会消失,
无论身材相貌,甚至种族性别,
言论自由四个字,始终保护着那些对某人某事评头论足的权利,
但生活,其实始终都留给着我们保持自我的余地,
我们其实都不必活成,别人以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