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
选自《 第二部分:爱 》
P112
**爱,不是感觉 **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声称富有爱心,充其量只是渴望爱的感觉,他们所做的事情, 没有爱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坏性。真正有爱心的人, 即使面对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也能表现出爱的姿态,他们心中蕴藏的爱,才是真正的而非虚假的爱。
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容易混淆,但仍有显著区别。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 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精神贯注的对象,可能是股票,也可能是珠宝,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极性依赖症的人,甚至害怕贯注对象成长和进步。那个开车接送孩子的母亲,显然是以孩子为精神贯注的对象。她把个人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却不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在酒吧里初识的两个异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相互贯注。他们事前没有安排约会,没有做出过承诺,没有考虑过各自家庭的稳定性(它们显然要比性接触更重要),当事人的情感和需求,仅仅是追求性的满足。最后一点是,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性接触和性行为结束后,双方兴味索然,觉得对方毫无吸引力。换句话说,精神贯注生命力极短,不可能长久维持。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病人同医生建立“治疗同盟”,才能实现人格的健康成长。病人寻求心理治疗,是为了实现某种改变。他们必须信任医生,以求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医生为建立同病人的“治疗同盟”,也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需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医生未必有足够的耐心,去长时间聆听病人的倾诉,但其职业性的奉献精神,却要求他们不论喜欢与否,必须对病人的倾诉洗耳恭听。这种情形和婚姻极为类似:健康的婚姻和健康的治疗一样, 双方都得做出适当的牺牲,把个人好恶暂且放在一旁,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同样,当伴侣双方的求偶本能结束,最终走出初恋的幻觉时,当双方愿意各自到别处呆上一段时间时,他们的爱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检验,彼此之间才能够发现爱是否真的存在。
在心理治疗或婚姻关系中,拥有健康情感的人, 也可能产生精神贯注。两个彼此真爱的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产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精神贯注或坠入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不过,它们不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而爱能否持久地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例如,我可能遇见一个心仪的女人,我很想去爱她,但这么做,就会毁掉我的婚姻,危及我的家庭,所以我会抑止这一想法,我会这样说:“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 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同样,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就不可能随便接收新病人,因为我对其他病人做过承诺,而且我的精力毕竟有限。爱的感觉,也许是无限的,爱的火苗,随时可能在心头燃起, 但是,我们能够付出的爱有限,不能随意选择爱的对 象。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是自欺欺人。一个整天酗酒、不管妻儿的人,可能眼含热泪对酒吧侍者倾诉:“我爱我的家人。”对子女置之不理的 人,也可能以最具爱心的父母自居。这种虚假姿态其 实不难理解:把“爱”挂在口头上,或只在脑海里去想象真正的爱,并以此作为爱的证据,这些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通过行动去爱却相当困难。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与“非爱”的区别,正如“善”与“恶”的区别,有着各自客观的、既定的标准。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I,重述知识」(必选)
真正的爱和精神贯注有哪些区别,什么是真正的爱?
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绿植盆景。他在阳台种满了盆景,假期一有空就跑去找石头,跟朋友聊天,只要聊到盆景必定滔滔不绝。他的空余时间,都放在伺候盆景、和朋友交流心得上。
这样就是精神贯注。精神贯注,就是把情感与兴趣“贯注”在外在对象上,并将其当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如果对象是人,那就会把这个人当成是自己的东西,会要求对方随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有“自我”意识的决定和选择,投入全身心的感情,并愿意付诸行动和奉献,敢于面对现实的挑战,不沉迷于感觉与幻想,使自己和对方在这一场爱里都得到身心灵的成长。
真正的爱是持久而健康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一以贯之的;精神贯注很多时候是一种感觉,并很难持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从而“移情别恋”。
「A1,激活经验」 (必选)
盘点一下,你有哪些精神贯注,比如你对宠物、金钱、工作或者爱人孩子,请列出你直觉判断属于精神贯注的,然后,挑选一个,用I便签中梳理的精神贯注特点一一分析,看看自己的“爱”有多么“真”。
这个话题,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以及败家的罪恶感。
“精神贯注”过很多事物。比如手绘,买了很多彩铅和本子,有一段时间,一有空就画画画;比如烘焙,很多年前就买了烤箱以及各种工具,琢磨过做蛋糕、蛋挞、面包,最后烤箱更多是用来烤鸡,这两年甚至半年都不用一次;比如买锅,买的最多的是铸铁锅,以至于先生专门给我做了个架子放锅,但最常用的也就两三个。还有很多很多~
以上这些事物,都是“精神贯注”类型。通常一开始特别容易动心,有强烈的欲望一定、马上、必须要买(要去做),不买(不做)的话,心里就一直放不下,寝食难安。可是迷恋一段时间之后,就热情不再,注意力关注另一样事物去了,此前的爱好被打入冷宫。也就是说,精神贯注生命力很短,很难长久维持。
维持最长久的一件事,大概就是阅读。这件事中,给我带来愉悦的是阅读本身以及买书(汗颜)。我想我大概是“真爱”阅读,愿意早起晚睡,愿意主动去学习和实践,并且下定决心要持续一辈子。
「A2,规划运用」 (可选)
从今天便签中的真正的爱的定义出发,想一想,面对爱人和孩子,你有哪些行为需要调整,请从中挑选出一个你最难做到但最有价值的,说说自己难在什么地方,再说说接下来自己要怎么办。
(写到这里,我内心在涌动,过去很多年前,我对家人的爱是精神贯注,A1便签的内容,我可以数出无数,比如老公下班必须回家陪我,孩子的各种事情恨不得包办代替......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爱不正常,然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的心智成长建设过程,我清楚其中的难,犹如挖心之痛,但经历过后,再回看,庆幸自己走过了这个过程,在疫情严重的当下,我仍能保持精神独立和情感稳定。所以,如果你可以,建议书写这个便签)
曾经的我,对老公和孩子的爱是精神贯注。
于我来说,完美的家庭生活场景应该是:下班后,我在厨房做饭,老公帮打下手;晚饭后一家人去散步,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回到家后各做各的事,然后看看书,聊聊天,说晚安。周末一家人去爬爬山,看看老人,或者一起做些什么事。
事实一般是:我做完饭了,老公才下班回到家;我摆好碗筷了,他还在看手机;吃完饭天黑了,他继续看手机,说今天累了,看看新闻放松一下;我做完我的事,该睡觉了,他还在看手机,说明天有手术,得查一下资料。周末,我起床做好早餐了,他还在睡觉。
年轻的时候,为这样的步调不一致生了很多闷气,觉得他不爱我,只顾着自己,没有顾及我的感受。事实上我因为自己的情绪,忽略了他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我不敢开车的那些年,都是他在当司机;我做阅读公益推广需要买大量的书,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而是默默支持;家里装修房子,他亲力亲为为我做茶桌和书桌,等等。
现在,原来存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过,我们学会了沟通,而我需要调整的就是,接受他自己的节奏。比如,他习惯晚睡,而我一般都早起,以前就寝时间不一致让我非常苦恼。昨天晚上,他照样刷手机,儿子也看他自己的视频,我决定自己先睡,不带情绪入睡,他们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以前已经习惯安排和要求了,一旦他们不接受我的安排和要求,我会很不开心。
但我毕竟做到了。这还是值得开心的。
不得不说,真姐在情人节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真是太棒了。这是一份特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