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家载一生》书卷,梁晓声笔下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仍在心头萦绕。这本写于古稀之年的温情散文集,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的情感煽情,只用最质朴的语言,将与父母、家人相关的岁月记忆娓娓道来,却如同一股温润的泉水,浸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亲情的厚重,也明白了家之所以成为心灵归宿的真正含义。
梁晓声的文字最动人的特质,便是“真实”。他毫不避讳地描摹着那个年代的艰辛与窘迫:父亲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远赴北大荒出卖体力,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劳作,用汗水换取一家人的温饱;母亲则独自留在家里,拉扯着五个孩子,缝补浆洗、操持家务,将所有的苦难都藏在沉默的付出里。那些关于粗粮、补丁、省吃俭用的细节描写,没有丝毫修饰,却让人体会到老一辈人在困境中彼此扶持的力量。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祖辈,他们也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单薄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一家人的团圆。
书中对父亲与母亲的刻画,读来令人动容。《父亲》一文中,那个“严厉的一家之主”“令我惧怕的人”,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刚强、坚韧,秉持着“万事不求人”的原则,从不抱怨生活的苦。小时候对父亲的敬畏,长大后才渐渐读懂,那严厉背后是深沉的责任与爱。当年迈的父亲来到北京与作者同住,曾经的隔阂在岁月中慢慢消融,留下的只有血浓于水的牵挂。
而母亲,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却是作者一生的启蒙老师。她在艰苦的条件下拉扯大五个孩子,虽不懂知识,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始终鼓励孩子们求学上进;她用生活中的点滴言行,教给孩子们善良、质朴的做人道理。没有母亲的支持与教诲,便没有梁晓声后来的成就,这位平凡的母亲,用一生的付出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梁晓声的文字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写的是自己的家人,却道尽了千万人的心声。读这本书时,常常会觉得他笔下的场景就在自己的记忆里:小时候对父亲的既敬又怕,对母亲的依赖与亲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粗茶淡饭的温馨,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正如书中所言,家人的记忆是心灵最终的归宿,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亲情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的忙碌与浮躁裹挟,忽略了身边最真挚的亲情。《家载一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己与家人的过往,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那些曾经觉得平淡的日常,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付出,其实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父母的爱,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陪伴,是苦难中不离不弃的坚守,是岁月里从未改变的牵挂。
家,承载着我们的童年,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也收纳着我们所有的牵挂与思念。《家载一生》不仅是梁晓声对家人的深情回望,更是写给每一个人的亲情赞歌。它让我们在感动中学会感恩,在回忆中懂得珍惜,也让我们明白,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亲情永远是人世间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是我们一生都取之不尽的温暖与力量。愿我们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多一份对家人的陪伴与关怀,珍藏那些平凡却温暖的瞬间,让家的根,深深扎在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