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准备演讲内容的时候,对于时间管理产生了新的想法。我把时间管理按照时间跨度分成三类,一类是在生命尺度上的,也就是人生规划所做的事情,这是以年为单位,跨过了很多年:第二种是以日子为基本单位的,是在年的跨度内,会具体到一天怎么安排;还有一种是人们常说的,我称之为小尺度的,具体到怎么来安排具体的事情。
对于第一、第二种来说,时间的管理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管理。因为时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在生命的各种行动中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间管理这个词其实不算准确,应该说是人生管理或者生活方式管理。
人们通常所做的时间管理,会想着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如何去增添,常常就到这一步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其实,再深入,就会发现,为什么有些要安排,为什么有些要优先,这些不是在时间中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跳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做选择做思考。这就进入了生活方式的思考领域,方法、原则等就很大的不同。
比如我自己,每天的安排就是阅读、瑜伽、工作、健身、写作,听音乐、学习等等,很少再有其他,比如有些人说的社交、游戏、娱乐之类的。的确没有,因为那不是我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会选择考虑在内,也就不会为时间上的安排费心了。
很多人觉得时间管理很难,是因为试图在一种生活方式内强加会有矛盾的生活方式,贪得太多,在冲突时候又不做取舍,最终落得失败。
对于小尺度的时间管理,我觉得重要的是如深度工作这本书里所讲的,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本质上讲是个精力的安排的效率问题。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天的能量(精力值)是固定的,深度的、聚焦的工作会耗用很多精力,所以我们不可能一天全是专心在做一件事情,一般四个小时已经很多。那么,余下的几个小时里,就可以用来安排不需要聚焦专心,或者比较零散的事情,这样深度和浅度工作交叉搭配,能够将一天的能量充分的利用,也在最大的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小尺度上的时间管理,原则上是个将一天的固定精力如何在当下的事件里合理安排的问题。
这样看起来,各种时间管理的工具似乎未必能使用上。
当然,因为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所以在时间管理之前,我们必须太多自己的使用方式有详尽的,全面的了解,看到哪些是被浪费、哪些是不必要的消耗,将它们梳理出来后,就可以把这些时间整合出来安排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过程可以用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反思获得。我自己用的是后者的方法。有时候觉得无聊刷app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说,原来时间浪费在这啊,然后会针对这个类型的事件进行回顾,这样为抛弃这类坏习惯提供明确的证据。找到了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就会把一些想做的事情安排进来替代它。这样日积月累,时间上的用途就被逐渐改正过来了,越来越少的浪费了无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