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谦和而彬彬有礼,有的人易怒而蛮横粗暴,有的人冷淡而拒人于千里之外,有的人热情而让人如沐春风……
人的个性为何会如此不同?又为什么会有相去甚远的行为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内核,使得人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和外显行为。
我们怎么对待外界,实际上源自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积极的评判,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能勇敢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消极的评判就会带来各种痛苦和不快,给生活的方方面面蒙上一层灰暗的影子。
我们对自己的评判,我们眼中的自己,就是我们的自尊。自尊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个性特点,我们对外界的反应,以及我们的生活质量。
自我感觉不错,对自己能力笃定,对自己做事有信心,自卑,觉得自己无能……这些都是对自己自尊水平的描述,也反应着自尊的不同侧面。
那自尊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我们来了解下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
自爱
自爱是最重要的成分,是自尊的基石。自尊是对自我的评判,而自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我们的表现是完美的,还是存在缺陷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告诉我们,我们值得爱和尊重。自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我们从家庭中获得的爱及情感的滋养。
一个懂得自爱的人,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即便面对失败,也不会轻易屈服。如果因为爱的缺乏而导致缺乏自尊是最难补救的,易形成人格障碍,会因经常与人冲突而无法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
自信
自信主要是针对行为而言的,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行动。自信主要来自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通过具体行动的反馈,得出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此事的结论。
自信要通过言传,但更要通过身教。如果家长只是鼓励孩子接受失败,而自己内心是拒绝的,那是没有用的。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行为而不是言语而判断成人的真正想法。所以,自信需要行动来维持和发展,平日里父母的行为对于维护孩子自信是必要的。
自我观
自我观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有据,实际情况并不重要。也就是说,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主观性都占了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别人眼中十分优秀的人,在他自己心里却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比如一些有成就的人,他们可以在一个领悟做到极致。但若对自己评价消极,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仍然找不到自己的路。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有些孩子会无意识肩负起替父母完成心愿的重任,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过大,疑虑和不安将使得孩子在日后自尊心方面受到打击。
自尊的三大支柱是相互依存的。自爱会让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从而对自信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有时会发生分离,表现的很自信的人,可能有消极自我观,一旦出现严重阻碍或长期问题,自尊便有可能瓦解。
感受到被爱的归属感和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的价值感是培养自尊不可或缺的养分,自尊是人格中不断变化的部分,需要长期的滋养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