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和南怀瑾先生有点相似的地方是:都经历过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深度学习,对传统文化方面有扎实的幼功,对现代东西方文化有广阔的眼界。如果说南怀瑾南师重在儒释道,那么叶嘉莹先生无疑重在古今诗词文学。两位都在当代史上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和教育发扬作用。
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和文化机构都盛情邀请叶嘉莹先生去讲课,甚至是给予终身教授。因为“美国今日的学生在学识和思想方面已经陷入一种极为贫乏的境地,其结果是对一切事情都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见解。”
对于中国现状,经济发展可喜,但也需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有些人只会数银行的存款有多少,房子有几间,只注重外表的美,争先恐后去做美容手术,却不知道只有内心的美才是恒久自然的。还有一些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丢失了最起码的文明、道德,殊不知情操、品格是自己的操守,不是为别人守的。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诱惑和打击,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能够亲自体会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世界。叶嘉莹先生为我们进去这个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词中的“要眇幽微之美”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心灵感受与外化体现。自古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人生信念可谓之“忧谗畏讥”。其中包含着自我约束和收敛知识分子的国家机器中的弱者的心态,还包含着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的品德操守。其外形虽弱,但却内含着德化。这就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中国人一眼便能判断感知到的文化修养、文人气质的精髓。此谓之“弱德之美”。
这是贤人君子处在压力之下仍然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品德。“行有不得者皆反求于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叶嘉莹先生、陈省身先生、邓广铭先生等等,(这几位是叶嘉莹《红蕖留梦》里提到的喜词之人),在他们身上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是我们读书自修的目标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