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2pJ36mBlgT7htUQeUqveHQ
「431法则」:
4 个分类:噪音,资料,想法,方法。
3 种策略:联想,假设,搜索。
1 条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信息分类
1、噪音:不感兴趣又零碎的信息
这些「噪音」包括什么呢?热点事件,时事评论,社交动态,明星动向,以及各种来源不明、道听途说的资讯……也就是充斥在我们朋友圈、微博、各类新闻APP,以及日常聊天的内容。
两个敌人,一个叫「以后用得着」,另一个叫「大家都在谈」。
2、资料:低兴趣、高系统性的信息
三类副产品:短时间内对我没什么用,但它们本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学实验……诸如此类。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但非常系统详实,很难得。
经验:一些「How to」类的内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应用……短时间内用不着,但确实有用的东西。
文档:别人整理出来、关于某个知识领域的文档。最典型的就是行业和调研报告。兴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用「关键词 + 钩子」的形式,将它们储存起来。
关键词描述了「资料」的内容、价值和可能的用处,钩子则告诉了我:当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去哪里找到它们。
3、想法:感兴趣、同时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
简而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断把自己的视角拔高,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信息: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能推出什么?它能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将其插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
4、方法:感兴趣,又系统的信息
第一种,是可以直接操作、践行的方法,比如某个软件的应用,某个思维模型和框架,某个有效的技巧,等等。(还有我现在参加跑步训练营,科学的跑步方法、训练方法等)
第二种,是从「想法」升华,转变成项目和任务。
从一个数据出发,去推论和思考行业趋势;
从一个观点出发,去写出一篇文章,论证某个论点;
从一个技巧出发,去引申、补充成一个方法论,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从一个模型出发,在生活中创造各种问题、机会,将这个模型落地实践,再找到问题点、疑难点,去请教别人、搜寻资料,完善对这个模型的掌握;……
二、信息处理
1、联想:将单条信息,跟其他相关信息挂钩。
无论是针对「想法」的发散思维、扩充和完善,以及针对「方法」的主题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点:联想。
系统论中的「涌现」:大量局部组合起来,可以涌现出整体。整体大于各个局部之和。
「认知升级」:这种不断将散落的点,联结起来,构建成网络,不断赋予它们整体性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实现突破和跃迁的过程。
如何更好地进行联想呢?
第一种方法,是自上而下,思考:我手头上有什么,还需要什么东西?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思维模型和思维框架,时时刻刻把手上的资料和想法,放到框架中去审视,进而去思考:我还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获取这些信息?不断地去补完这个框架。
第二种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过关键词和标签的形式,为每一条资料、想法做好储备,待到机会合适的时候,将它们串联起来,同主题进行统摄,构筑成「方法」。
关键词是多元的,不确定的,细分的;标签是确定的,项目的,高层次的。
通过「联想」,不断地让信息流动起来,这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
2、假设:假设是研究型学习最好的方法,也是将「描述」和「意义」连接起来的本质。
把学到的东西跟实际联系起来。这中间的桥梁,其实就是「假设」。
3、搜索: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去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
多关键词,交叉搜索。多试试一些关键词,间接描述要搜索的对象,从一些周边的线索入手,去逼近搜索结果。
专业平台:Google 学术、报告库、线上图书馆、各类行业数据库……诸如此类。
英语内容:中文信息网络上,存在巨大的「结构洞」。很多东西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权威、更有效的结果。
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其实就是那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需要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只有能够被自己用起来,在应用中重新审视、优化、完善,才算是完成了信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