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习的
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按时完成该做的事。to effect 产生效益 = to execute 完成工作。
智力、想象力、知识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地工作,才有可能将资源转化产生效益,实际不多见。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 “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一种特殊技能,应有 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 做“对的事情"的能力。2. 由过去的“如何提高听命于人的体力工作者的效率”,已转为今天大量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社会,而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效益。他们的动力,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是否具有有效性,及有所成就。3. 知识工作者是一项特殊的“生产要素”,他们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产品本身并无用途,需要通过他人投入再产出才能转化为有效用的产品。比如,美国今天占优势的资源首推教育。
谁是管理者 现代一个组织中,能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的人。泛指知识工作者,大部分经理人,也包括“专业人才”。比如,越战上尉的任务,只能提前训练士兵在混乱的战场该如何行动,实际上该怎么做,行动的决策由战场上的每个人自己决定——游击战中,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是不是一位管理者,不能以有没有下属而定,也不是用工作数量、成本来衡量,主要看结果。本书是为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人而写。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管理工作本身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日常与难题打交道,而难题使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和绩效。
1. 管理者的时间常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简直是组织的囚徒”,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来找他 2. 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本应管理整个企业的总经理,总脱不开兼管某些专业部门的具体事务的困扰,具体业务会让人忙得无暇再顾整体管理。——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套判断标准,使他能够针对真正重要的事项去工作。但日常事务中缺少这些标准。 3. 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中,就会使其缺乏有效性。组织是使个人才能增值的一种工具,要协调好各知识工作者的才能可以被组织里的其他人使用。对管理者有效性最重要的人物,是“旁系人士”或其上司,要让他们能够利用好他的贡献。 4. 管理者身处组织“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与3.并没有区别啊?) 具体地说,组织的内部并不产生成果,通过外部才能体现。比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顾客购买才产生利润。组织内部只有人工和成本的发生,而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但无法控制外部成果。管理者应该与外界保持直接的联系,才不会日益局促受困于组织内部的问题和挑战
自然生物生长定律的制约:一个生物成长的越大,它所消耗的资源也就越多。 同理:当组织的规模日益扩大,并且看来日益成功时,其内部事务也就变得更多,这些事务将占据管理者更多的兴趣、精神和能力,使其难以顾及自己的真正任务,无法为外界提供有效的服务。(比如我们的 Party组织 日益繁冗)
趋势的转变,是决定一个机构努力成败的关键。这种转变无法计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需要管理者有所觉察。电脑只能呈现事实,反映已存在的情况。觉察力是人的优点,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地去觉察外部世界,避免被组织内部事务蒙蔽,看不见现实趋势。这是管理者存在的必要条件。
对有效性的认识
学会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精而后博。
我们既不能增加资源的供应量,就应该设法增加资源的产出量。有效性,就是一种手段。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世上没有“有效的个性”,许多有效管理者的一个共性:人人具有能力做好该做的事情;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也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本书的主题):
1. 知道时间用在什么地方。善用有限的时间,有系统地工作;
2. 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为成果而工作 ;
3. 善于利用他人的长处,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
4. 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设定优先次序,重要的事先做;
5.善于做有效的决策。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要管理好时间,首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1. 记录时间—>2. 管理时间—>3. 统一安排时间;
"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里,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最大的区别,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时间对(给)管理者的压力
与他人一起工作,是管理者的中心工作之一,一起工作的人越多,工作者用于彼此协调关系的时间肯定越多。工作的有效必须腾出整块的时间来做整块的运用,中间不能有中断和打扰。
知识工作者只能自己制定工作方向,所以他必须了解别人期望他做出什么贡献,原因是什么,对使用其知识成果的对方工作情况,也要有足够了解。他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成果和绩效,还得匀于时间来,由他的专业转到外部世界。比如,高管与下属需要交流:“你认为我们对你的工作应该了解些什么?你对我们组织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我们还有哪些机会尚未开拓?你觉得我们有哪些危机尚未察觉?你希望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
一个组织的人数越多,人事的决策也会越多。而人事问题,都需要较长的、连续性的和不受打扰的时间才能决定。人事决策,都是费时的决策。通用汽车前总裁斯隆以知人善任闻名,他说:“我没有秘诀。我只是有这样的感觉,我第一念就想到的人选,往往不会是最适当的人选。我总要反复再三,才做最后决定。”
机械操作员相对轻闲的工作,完全是知识工作者超时工作的结果。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第一步,记录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
第二步,做系统的时间管理。1. 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2. 哪些活动可以他人代行?(宴会、会议等);3. 控制并消除管理者自己对他人时间的浪费。问问下属。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时间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和机构缺陷引起。
1. 首先找出原因因素。比如重复出现的危机:一个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刺激动人的事件,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且已将解决办法变成例行工作了。
2. 人员过多常造成时间浪费;
3. 组织不健全是另一个常见原因。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集会商议,是组织缺陷的一种补救措施,一个结构设计臻于理想的组织,应该没有任何会议。会议应该是不得已的例外,不能视为常规,要开会,就得有一定的计划。
4. 信息功能不健全,表达方式不当使信息失灵等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了解究竟有多少时间可用于重要事务。一位管理者的职位越高,组织的规模越大,其用于维系组织运行的时间越多,用于发挥组织功能和生产的时间相应变少。因此,必须集中自由时间,整块时间来运用。 某银行总裁的谈话每次仅以一个主题为限,时限一个半小时,他说:“原因很简单,我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一个半小时。超过了这个限度,我的谈话就没有任何新意了。”而时间太短,恐怕会掌握不到问题的重心。
碎片时间,低效率,等于没有时间。
集中时间,重要的是时间如何用法。放下那些次要的事情,那些很少贡献却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结果还是会产生新的时间压力。几天或几星期后,已经“集中的时间”,又会被那些所谓“新的问题,新的紧急事件、新的麻烦”瓜分的无影无踪。
要点: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要持续不断地做时间记录,定期进行分析,给重要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
“认识你的时间”,是大家通向贡献和有效之路。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表现如下 :1. 工作;2. 人际关系;3. 管理手段
一个人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重视贡献,对成果负责的人,才算是“高层管理人员”。
贡献表现为:1. 直接成果;2. 树立新的价值观;3. 培养开发明日之才(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人力资源须相应更新并常提高水平)。
正确的人际关系 ——四项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1.如果能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即使偶尔疾言厉色,也不至于影响人际关系,会得到包容。。上司向下沟通“组织和我,应该期望你有怎样的贡献?应该期望你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使你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发挥?”。。下属越是能干,就越愿意自己承担责任。
2. 知识工作者须专精于他的本行。合作,贵在自动自发,依循逻辑和需求,而非组织结构。
3.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重视贡献。自问 “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对组织贡献?应该将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应该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
4. 同时启发他人寻求自我发展。自己认为应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长。对自己要求不严,就只能原地踏步。
有效的会议——应清楚要从会议中得到什么,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要求达成的贡献)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要用人所长——第一关:择人任事和升迁,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
用人之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如果只想避免短处,其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庸的。过多考虑人的短处,会影响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设置一个组织,使人的弱点不致影响其工作和成就。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拍吗?”、“他不能做什么?”;而是问“他贡献了什么?”、“他能做些什么?”。即使在其他方面不太愉快,也是值得的。——(是管理者得到其贡献应该承受、消化的一些不愉快?)
重视一个人的长处,即对其工作绩效提出要求。先“发掘”一个人最擅长做些什么,再来“苛求”他做些什么。
一个人能做什么,才是组织器重他的原因。而他不能做什么,仅是他的限制 。
要坚持“因事用人”,而非“因人设事”。为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人才,容忍各色人等的脾气和个性,容忍这些差异,内部关系才能保持以任务为重心,而非以人为重心。
用人四原则 :
1. 不设计“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更多人担任都失败了,这肯定就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此职位就必须重新设计。
2. 职位的要求要严格且涵盖广泛。非“特殊设计”、“特殊加工”的人选。
3. 用人,先考虑他能做什么,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考虑某人的就职前,绝不要只局限于当前的职位。 面谈考评 ,是整个考评制度的重心所在,也是一件最令上级感到难堪的工作。能评估的,只有绩效。 考评=找毛病。把实际绩效与期望相对照,检讨他确实做的好?可能会做更好?还应该学习什么?
用人之所长,必容人之所短。但正直的品格,是做管理者的基本资格。弱点可能影响人发挥其长处时,就不能忽视。
所谓“少不了的某人”,无论如何都应该调职,越快越好。。对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无情地调职。 常有人说:“主管走了,我们找不出继任人选了”——马歇尔将军说:“我们重视的,只是这们主管不能胜任工作,至于如何去物色继任人选,那是另一回事。” ——马歇尔将军还说:“某人不称职,只是不称‘此’职,并不是说他肯定也不能胜任别的职务。所以,选派某人出任这个职务,是我的错误,我应该负责再给他找到适合的工作。”
用人铁律: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用人应着眼于机会,而非问题。
如何管理上司——设法充分发挥上司的长处。在上司和长处上下功夫,协助他做好想做的工作,便能使上司有效,下属也才能有效。自问“我的上司究竟能做些什么?他曾有过什么成就?要使他发挥他的长处,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
人可分为“读者型”和“听者型”:前者要在读过之后才听得进去;后者不喜欢看报告,只能“听”了后才能掌握要点。对不同类型的上司要对症下药。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能做的,勇往直前。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习惯也有重要意义。顺应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勉强;注意自己的绩效成果,发展出自己的工作方式。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让各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增长。
第5章 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的秘诀:善于集中精力。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即整块时间的运用。
越想发挥长处,越应在重大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有效地利用人的才能。
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源,能完成的工作也越多。
摆脱昨天 是专心一志的第一原则,不将资源投入不再生产价值的过去,才能转而投入新的机会。
过去的成功,最需要无情的检讨。不能正确看待过去的成功和失败,演变成法令和规章,谁也不能动,成为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最终组织将因自己的臃肿窒息。
招聘新人,应增添在已有成规可循的工作上;新的工作,需能力已得到证明的人负责。新项目,是一场赌博,再聘新人来做,是赌上加赌。组织要“推陈”‘出新’,不将有限的人力和资金,用来保卫昨天。
先后次序的考虑——敢于做决定:重将来非过去;重机会非困难;重方向不盲从;目标是高而有新意,非安全方便。
计划的施行,时机的掌握相当重要,被搁置实际上等于被取消。决定延缓一项工作,并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总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上,不新兼办其他工作。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再视情况决定下一步。
第6章 决策的要素
重视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性”,还是“策略性”。防守政策,会麻醉管理层的创造力。
重大决策是有针对性,是为了解决公司和他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是战略性的考虑。
决策的五个要素
1.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是经常性的,建立规则。
2. 找出问题的界限,确定问题的属性、症结。边界条件越清楚精细,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问题。
3. 思考正确方案,及要满足的条件,使决策能被接受。最难的一步。
4. 兼顾执行措施,化决策为行动,且指定负责人。最费时。
5. 重视反馈,检测正确性及有效性。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非“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通用汽车总裁说:“我不知道我们要你研究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是你的任务。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将你认为正确的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们接受而折中。……折中,人人都会,不必劳驾你来指出。……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折中’。”
第7章 有效的决策
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先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看搜集事实。 应鼓励大家:提出见解—沉思—认清结果,观察—研究—验证。
传统的衡量方法,反映的是昨天的决策。我们需要决策前的反馈。
先有若干种不同的衡量方案,充分讨论,再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反面意见的运用——1. 保护决策者不沦为组织的俘虏;2. 反面意见,本身是“另一方案”;3. 可以激发想象力,是扭开想象的水龙头。它能避免似是而非的看法,“理解”反面意见者。4. 自问: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项决策?如果“不会有变化”,不必节外生枝。
2000年前的罗马律法曾说:行政长官不宜考虑鸡毛蒜皮的事情。
做了新决策,有什么收获和风险,不做又有什么损失?
决策的原则:1.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 2. 行动或不行动,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电脑无法做决策,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今天的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是一位决策者。
第8章 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全书回顾总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