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信息中有效学习(上)——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碎片化信息学习常见问题:
1.生搬硬套 (胡乱收藏)
2.一知半解(胡乱理解)
3.听风是雨(胡乱跟风)
4.难以应用(胡乱应用)
二.碎片化信息学习问题实质是分析整理问题
这是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
信息分析整理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把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能实际应用的知识。这样的加工就是分析和整理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碎片信息中有效学习的方法
如果具备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看手机与看书可以收获相同的益处
三、碎片信息中有效学习的方法
碎片信息分析整理四步法
第一步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核心信息——避免生搬硬套
你在手机上看到一篇文章,第一反应不是问它“这到底什么意思” 而是问“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对我有没有用呢” 养成问这个问题的习惯
用你习惯的阅读速度即可,不必刻意加快或减慢
第二步 追问前因后果——避免一知半解
分析信息——对任何碎片化信息,追问前因后果的四类问题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第三步 追问适用边界——避免听风是雨
整理信息——关键是清晰适用边界,避免盲目跟风,听风是雨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举办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熟练了不需要每次都要这些步骤,可以敏锐做出判断
第四步 跟便签法结合——避免难以应用
I便签中刻意体现你对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的思考
从碎片信息中有效学习(下)
一、移动阅读造就的两大学习误区:
“干货收集癖”,见到以为的知识干货就囤积
“习惯性质疑”,无论什么样的知识点,不经过仔细分析,马上就质疑。
这两类常见的学习误区,看似表现不同,实则本质类似,都让人自我感觉良好,都不善于在信息中学习。
二、“干货收集癖”现象及解决方案
“干货式学习”是双重错误
一来,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 是成人学习的歧途
二来,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三、“习惯性质疑”现象及解决方案
习惯性质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后的武断定论,长期以往就是固步自封,刚愎自用,这与我们鼓励的“批评思维”完全是两回事。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信息?(或咋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在移动时代学习,遇到新信息时,在分析阶段(问前因后果),主要关注信息的有用,有价值之处。到了整理阶段(问 适用边界),再去质疑和挑战,这样的学习才会进步。
四.分析与整理信息的难点:因、适、边
三步法让手机成为你的分析整理信息加速器
第一步,除掉伪学习
第二步,搜索相关或相反信息
第三步,对比阅读
在手机上,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搜索不同声音,让我们能够借原作者可能偏激的观点来锻炼自己的批判思维,借不同的视角来升级自己的系统思维,用主动学习来强化自己的成长思维。
反求诸己,善用移动阅读的特点,可以让我们锻炼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给追问信息,给它添加上下文的习惯。
对成人学习,标准答案一点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对自己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