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76天
原文阅读: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讲解: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给手下负责办事的官吏作表率,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人才。”仲弓又问:“怎样才能知道是贤良人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舍弃他们吗?”
启发思考:
冉雍,字仲弓,他与冉耕、冉求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主张治国抓大体,不繁琐,“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
后世对冉雍的评价也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仲弓担任过季氏家主管,向老师请教。夫子告诉他具体应该怎么做事,何为先,何为后。“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毫无疑问,孔子深谙为政管理之道,其根本最重要就是“人”——选好人,用好人,尊重人,管好人。
有司是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单位的中层。“先有司”,是要首先要管好中层,不计较他们的小错,不抓小辫子。要信任他们,让他们各司其职,别说他能力不行、做得不好而不用他。
“赦小过。”既然把事情交给别人管,就要接受代理成本,要容忍别人犯点小错。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否定一个人:我本来一直认为他不错的,但是有一件小事,就让我看出他这个人!然而,人无完人,假如因为一件小事就把人给否了,那就会无人可用啦。
“举贤才”,当然还是要多招“好人”啊。把德才兼备的人放到管理岗位上,是领导者最重要的事情。
举贤才 的思想,我们现在习以为常,但在孔子生活时代却非同寻常。按照周礼,政治权力的分配只能根据贵族宗法等级世袭制,范围限于贵族内部,叫做 “周道亲亲”,氏族贵族的血缘关系被奉为至上的原则。“举贤” 则是要突破贵族血缘的限制,向平民特别是 “士” 阶层开放政权。
由 “亲亲” 到 “举贤” 是历史的重大发展,这实际上是政治权力分配上的重大变化。孔子带头打破士族门第观念,积极将弟子向鲁定公推荐从政。“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孔子主张荐举贤人参与政治改革,推行德治。实质上,这是倡导贤人政治,实行 “任人唯贤” 的用人路线。贤人政治主张的提出,是社会巨大变革在孔子思想上的反映。
孔子举贤才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阶级足够的重视,却为后来的诸子百家,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所反复提倡、利用和发挥。孟子的“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荀子的“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荀子·君道》),韩非子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韩非子·说疑》),以及墨子的“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等主张,都无不受孔子举贤思想的影响与启迪,这对促进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孔子的举贤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对我国古代的人才思想史和选拔官吏的政策、制度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政治道德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从隋唐以后一直作为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直到今天,孔子举贤才思想对我们选用人才,仍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