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不是潘金莲》的小圆圈,感觉钱包和眼睛受到了双重伤害,吃了大亏的挫败感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所以昨天赶紧去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刷了。
果然药到病除。
如果总分是100分,给安叔和比利林恩打120分!
多的20分抵医药费。
其实安叔在我心中一直都是100分。
看着屏幕上的比利林恩,我心里一直在想着一个书名: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差距,也让观众从差距想到差距。
比利林恩们和佐恩们的差距
比利林恩每天面对的是荷枪实弹的敌人,日日枯燥地战争着,而橄榄球队员们,驰骋在漂亮的绿茵场,耳畔还有掌声和啦啦队的欢呼声;
比利林恩们的日常是枪林弹雨、生离死别,而佐恩们的日常却是莺歌燕舞、球星和比赛;
让他成为英雄的那一天,是班长牺牲的日子,比利林恩觉得那一天倒霉透了,而人们却不吝美言去夸赞他;
比利林恩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敌枪战、肉搏,每一分钟都是一场赌博,而橄榄球球员们,只关心子弹打入敌人胸膛的快感;
比利林恩爱上某人,就只是爱上了那个人,甚至一心想带她“离开”;而佐恩爱上一个人,只是爱上他的光环、他身上能带给人刺激的那部分,爱一次就够;
……
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比利林恩是个国家英雄,而事实上,他只是二等兵比利林恩,伊拉克的战场对他来说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在比利林恩的想象中,佐恩会与他鱼水同欢携手前行,而事实上,佐恩与他不过是露水姻缘,甚至,当他提出带佐恩走时,佐恩吓得后退;
而在佐恩的想象中,比利林恩是个头戴光环的战争英雄,事实上,比利林恩只是一个身后满是烂摊子、被逼上战场的普通二等兵;
在经纪人的想象中,B班的故事值每人10万美金,而事实上投资人开出来的价码是“有一点比没有强”的每人5500美元;
在观众的想象中,这是一部反战的电影,然而事实上,它只是叙述几件事,刻画几个人,导演没有立场,角色也没有;
……
导演和其他导演的差距
安叔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
比起其他导演,他更有耐心,更有温情。
更善于讲故事,更善于刻画人物。
全片没有哪怕一秒钟,让我觉得多余。
中场秀成本巨大、场面恢弘,却并没有专门给观众秀上哪怕一分钟。
焦点始终聚集在比利林恩和佐恩的身上,比起漫长的圆圈《三岔口》,实在是诚意满满。
耐心地给观众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添油加醋,也不旁白。
没有留白,又处处留白。
于是我看懂了比利林恩,也成为了比利林恩。
我也看懂了李雪莲,却只是一个旁观者。
观众和观众的差距
不得不说,3D120帧看得我爽死了!
可是回来看网评,竟有可观数量的人在诟病这个新技术。
有人说就是因为太清晰了,所以更加不真实。现实中,谁会看到对话方的睫毛甚至瞳孔中的人像?
这大概是超真实吧。
然而我热爱这种超真实的感觉,它带给我真实的真实感。
当橄榄球队老板对着比利林恩振振有词的时候,我甚至有些心虚,不敢看他的眼睛。因为我就是比利林恩。
当我看完电影回到家,在三台空气净化器同时工作的轰鸣声中坐下来的时候,觉得我自己的真实才是让人沮丧,万分怀念比利林恩的真实。
镜头总是聚焦在那几个主角的身上,哪怕背后有华丽盛大的中场秀,这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大概是眼睛需要休息吧。
然而这让我觉得特别舒服。
这就像一篇文章,任何时候都紧凑不跑题,读完了才有一气呵成的痛快感。炫技会让人厌烦,东拉西扯会让人觉得疲倦。
就好像潘金莲的圆形画幅被很多人喜欢,我却觉得痛苦极了,眼里一片黑不说,圆圈里的清晰度还不够,糟心。
这就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差距。
理解力不同、敏感度不同、专业知识也不同。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无法达成共识,也无需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