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两个半圣人之一,他开中立派有一门自己的学说,那就是王阳明心学里面最主要的也就是知行合一,而这个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呢?
只旅行又是什么关系呢?先来说这个知吧,这个知是什么?在农场无道理王阳明其实也已经悟出来了,我也和冥想圣人在哪里?圣人就在这儿,圣人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根本不需要外求。良知自在人心。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有的东西都是“吾性自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也就是我们心中的良知,这个只不是外在的,不是你格出来的道理,他不是道理,它就是你内心的良知,而王阳明也是如此,他靠着自己的良知做,不看外在,即使有死的后果,就比八虎之乱,他当时知道这肯定行不通,自己很有可能会搭上性命,而他还是去干了,他不为自己为天下苍生,也就是他内心的良知,还有宁王叛乱,他也是奋不顾身地冲了回去,这个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当中也是看破了这一点之后,他做得选择才是如此果断,王阳明自己也说我做事不需要任何担忧了,你想一下,当你一心一意,心无杂念做一个事的时候。那的时候一定会把它做好。我只需要凭良知去做事就行。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只要我念念处处好好地做事,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要有私心,你这件事就一定会被做好。
不过这还有弊端,那就是如果这个人把自己的习气当做是良知。就是他会以为这是从我的心来的,我是按照这个心来做的,那有什么不对呢?就好像我们很多人讲的,为什么不能够做自己呢?你就说出来好啦。你觉得自己过得非常洒脱,但实际上你伤害了很多其他的人,你的那个其实并不是遵从良知而来,而是一种欲望。这个知当中要去想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好处。而这也是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也就是自我的私欲。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就是因为在不良的意念发动时,没有痛下克己之功,就比如抽烟喝酒,你只要这个念放不下最终一定会以失败收场,其实成功,你以后也一定是会再拾起来重犯的。而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被虚化了,当一个人他真知以后觉得这一切事物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我的心看待这个东西的方法,那就完蛋了,一墙之隔就是两派,也就是道家,逐渐走入玄学,变成虚玄而荡。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特别难以把握的,所以也一定要把它控制住。等你想好以后也就是你真知以后你才能够真行,也就是知是行之始。
而如果你单单去知,我行吗?一定是不行的,别忘了后面还有一句就是行是知之成,你会发现我们很容易就滑入一个错误的方向,甚至还沾沾自喜,就是那些一直学一直学,在那里悟到带什么也不干的那种人,就是觉得自己在静坐当中坐得觉得好牛,当你执迷于这个东西的时候,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没出息的表现,就是你一天到晚一味地求静,只是没有出息,你不干事儿就不行。
儿子和行他是不可以分割的,就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是真矢口呢,那就必须需要用行动来去实践,直到做完的那一刻,你才能知道你有没有真的知道。所以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正如《大学》里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阳明先生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你看见一个美女,觉得她美,这就是知,随即动了一念喜欢之心,这就是行。你闻到一股臭味,觉得它臭,这就是知,随即动了一念厌恶之心,这就是行。也就是说,人的一切起心都是知,也都是行。换一句话来说知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面。所以在阳明先生那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行动的“知",也找不到一个没有观念的"行"。
在阳明哲学中,真正的知,里面必然包含了行,真正的行,里面必然也包含了知,而阳明先生洞悉了这看似微小的一个问题,最终想出了突破自我的最有力的武器——知行合一。要人在一念发动处下功夫,将不好的念头扼杀于萌芽之时。
我觉得知行原是两个字结合到一处,所谓知、行,说到底只是一件事,就是做到致良知。
而王阳明讲学担忧的可能就是那几点,怕他们的学生误入歧途,一个就是前面说到的,怕最后学着学着成了道家,还有就是怕他们只知不行,自己觉得自己啥也毁了,但是就是不做太狂了,还有就是怕他们把欲望当成了良知。